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耏

耏(耏)是什么意思

  • 耏-古代汉语字典

    耏ér

    【释义】:

    ①颊须。《后汉书·章帝纪》:“沙漠之北,葱领之西,冒耏之类,跋涉悬度。”(冒耏:连鬓胡子。)②水名。《左传·襄公三年》:“(齐侯)乃盟于耏外。”

  • 耐(耏)-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耐(耏)nài

    【中古音】:

    【上古音】:

    奴代切

    【通假字释义】:

    泥代開一(泥之) 罪不至髡也。

    【正字及释义】:

    奈 nài 奴帶切 泥泰開一(泥祭) 奈何。

    杜甫《七月三日……戲呈元二十一曹長》詩:亭午減汗流,北(一作比)鄰耐人聒。

    能 néng 奴登切 泥登開一(泥蒸) 能够,勝任。

    《管子·入國》: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衣食之。〔張文虎云:耐讀爲能。〕

    《荀子·仲尼》: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寵,則莫若早同之。〔梁啓雄按:耐,借爲能。〕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鄭玄注:耐,古能字。〕

    《禮記·樂記》:故人不耐無樂。

    王充《論衡·無形》:苞瓜之汁,猶人之血也,其肌猶肉也,試令人損息苞瓜之汁,令其形如故,耐爲之乎?

  • 耏-难僻字字典

    【释义】:

    ㈠(ér而)①胡须。②姓。如:春秋时宋有耏班。

    ㈡(nài)耐通“耐”。古代一种剃除颊须的刑罚。

  • 耏-汉字异读字典

    ㈠ér ①胡须。《玉篇》:“耏,颊须也。”《后汉书·章帝纪》:“沙漠之北,葱岭之西,冒耏之类,跋涉悬渡。”②姓。春秋时宋有耏班。

    ㈡nài 〔通〕通“耐”。古代刑罚的一种。《汉书·高帝纪下》:“令郎中有罪以上请之。”

  • 耏-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