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撓)是什么意思
挠通桡-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挠通桡
挠音náo。挠和桡上古同属泥纽宵部,同音通假。挠的本义是搅,搅动。《说文》:“挠,扰也。”通桡。弯曲,屈服;弱。《周易·大过》:“栋挠,本末弱也。”(栋梁弯曲,因为用了本末两端弱的木材。《释文》:“挠,曲折也。”)蔡邕《太尉乔玄碑》:“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他厌恶豪华、崇尚俭仆,有即使遭到多次挫折也不屈服,面对自身存亡安危也不能使他失去志向的高风亮节。)
《孟子·公孙丑上》:“不肤挠,不目逃。”(皮肤被刺,不示弱;眼睛被戳,不眨一下。)《战国策·魏策四》:“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秦王脸上有示弱的表现,耸身长跪来道歉。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耸身挺腰,看去比坐着长些,所以叫“长跪”。)
铙通挠-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铙通挠
铙音náo。铙和挠上古同属泥纽宵部,同音通假。铙的本义是古代一种乐器,行军用,似铃而大。《说文》:“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通挠,搅,扰乱。《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圣人清静,不是说清静是好的,所以才清静;万物不能够扰乱他的内心,因此他的内心才是清静的。按:《太平御览》引“铙”作“挠”。)
桡通挠-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桡通挠
桡音náo。桡和挠上古同属泥纽宵部,同音通假。桡的本义是弯曲。《说文》:“桡,曲木也。”通挠,搅动,散乱。《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桡败。”(畏惧贵国国君愤怒,军队溃败了。)《汉书·贾山传》:“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又建造了象阿房宫那样雄伟的宫殿,高达几十丈,东西宽五里,南北有几千步远,很多的车马分布排列,四马并驾奔驰,旌旗毫不散乱。)《盐铁论·取下》:“不轨之民,困桡公利,而欲擅山泽。”(不遵守法令的百姓,损害挠乱国家利益,而且要任意侵占矿山和大海的物藏。擅,占有。泽,指海。)
挠-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挠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挠-古代汉语字典
挠náo
【繁体字】:撓
【释义】:
①扰乱。《左传·成公十三年》:“挠乱我同盟。”《淮南子·泰族》:“浊乱天下,挠滑诸侯。”引申为搅动,搅和。《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②弯曲。《周易·大过》:“栋挠,本末弱也。”引申为屈服。《后汉书·袁绍传》:“配意气壮烈,终无挠辞。”③邪曲,行为不正。《吕氏春秋·知度》:“枉辟邪挠之人退矣。”④挫,挫败。《吕氏春秋·高义》:“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
挠-常用古汉语字典
挠náo
【繁体字】:撓
【释义】:
[动]屈服。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峻,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挠-常用字详解字典
挠náo
撓
从手尧声,形声,
,9画。①扰乱;阻止,使别人的事不能顺利进行
阻挠。②抓;搔
挠秧|挠头|挠痒痒△抓挠|刺挠。③同“桡”。弯曲;屈服
挠度△不屈不挠|百折不挠。
〈辨〉挠字声符尧,读yáo,繁体作堯。
挠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挠1náo撓
【释义】:
①
搅扰;阻止
阻挠1。〇②
(用手指或专用工具)轻轻地抓;搔
伤口刚长好,千万别挠1|抓耳挠1腮|挠1头。
挠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挠2náo撓
【释义】:
弯曲;比喻屈服
百折不挠2|不屈不挠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