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是什么意思
采-古文字通假字典
采
(之清cai)讀為菜(之清cai),雙聲叠韻
武威漢代醫簡三〇號:“魚葷采。”三二號:“禁猪肉魚葷采。”按《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鄭玄注:“采讀為菜。”《吕氏春秋·仲春紀》高誘注引采作菜。《禮記》之《月令》、《文王世子》“舍菜”作“釋菜”。又張家山漢簡《引書》:“夏日,數沐,希浴,毋莫(暮)〔起〕,多食采。”
采同採-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采同採
采音cǎi。采的本义是用手摘取。《说文》:“采,捋取也。”《诗经·周南·关睢》:“参差(cēncī)荇(xìng)菜,左右采之。”(长短不齐的水中荇菜,左右两边随手可摘取。)《孟子·公孙丑下》:“昔者王有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昨天王有命令下达,他得了病,不能奉命到朝庭去。采薪之忧,疾病的代称,是春秋战国时交际上的习惯用语。)沈括《梦溪笔谈·采药》:“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旧法採集草药大多利用农历二月、八月,这种作法是极不妥当的。古,旧,以往。殊,副词,极,很。)“用手摘取”义,后来加义符“手”写作“採”。今又简化为“采”。
采又有收集,选择的意思。《汉书·艺文志序》:“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自从汉武设立乐府机构採集民间歌谣以来,于是有了代赵、秦楚一带的民歌,都是由于悲哀欢乐有所触动,因事而产生的。代赵,今山西、河北一带。秦楚,今陕西、两湖地区。讴,民歌。)《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採用上古“帝”的称号,号称皇帝。)“收集,选择”义,后来加义符“手”也写作“採”。今亦简化为“采”。
采同綵、彩-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采同綵、彩
采音cǎi。綵,彩色的丝织品;彩,彩色。这两个意义,与“采”的本义“摘取”本无联系,但彩色丝织品的“綵”与彩色的“彩”,上古没有造这两个字,就假借一个“采”字,表示这两个意义。晁错《论贵粟疏》:“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yì)必文采,食(sì)必粱肉。”(所以,他们男的不用耕种,女的不必养蚕纺织,但是穿的必须是锦绣,吃的是好饭菜。衣、食,皆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吃。文采,即纹綵,有花纹的锦绣。粱,上等米。粱肉,代指好饭菜。)《史记·周本纪》:“召公奭(shì)赞采,师尚父牵牲。”(召公奭奉献了彩帛,师尚父牵好猪牛羊三牲祭品。)“彩色丝织品”义,后来加义符“纟”造“綵”字,以示区别。
《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是因为艳丽的色彩在眼中不够看吗?是因为美妙的音乐在耳中不够听呢?与,同欤。)《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我曾派人观望他驻地上空的气象,都呈现出龙和虎的形状,成为五彩缤纷的样子,这是他要作天子的预兆呵。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彩色”义,后来加义符“彡”造“彩”字,以示区别。
采-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采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采-古代汉语字典
采
【释义】:
㈠cǎi ①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生植物名。)引申为开采,选取,搜集。《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②彩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吕氏春秋·仲春》:“命乐正入舞舍采。”(舍:放置。)晁错《论贵粟疏》:“衣必文采。”(文:花纹。)③彩色。后来写作“彩”。《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与:语气词。)《韩非子·十过》:“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引申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又:“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又引申为神采。《汉书·霍光传》:“天下想闻其风采。”(想:想望。闻:闻知。)《陈书·江总传》:“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④理睬,理会。后来写作“睬”。杜荀鹤《登灵山水阁贻钓者》:“独背斜阳不采人。”⑤木名,即“栎”,也叫“柞”。后来写作“棌”。《韩非子·五蠹》:“采椽不斫。”(斫:砍削。)
㈡cài ⑥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后来写作“寀”、“埰”。《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汉书·刑法志》:“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
【说明】“采”为会意字,表示用手采摘树叶或果实的意思。参附录三。
采-古代汉语字典
采cài
【释义】:
见“采”㈡。
采-常用古汉语字典
采cǎi
【释义】:
[名]①彩色丝绸。《孔雀东南飞(并序)》: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后汉书·孝安帝纪》:食不兼味,衣无二采。②用同“彩”。彩色,颜色。司马迁《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③人才。王勃《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④用同“棌”。柞树,栎木。《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动]①采集,摘取。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沈括《采草药》: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搜集,收集。《梦溪笔谈·杂志一》:土人以雉尾毫之,乃采入缶中。刘歆《与扬雄书》:属闻子云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
采-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采cǎi
【中古音】:
【上古音】:
倉宰切
【通假字释义】:
清海開一(清之) 捋取也。
【正字及释义】:
彩 cǎi
倉宰切 清海開一(清之) 彩色。
《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鄭玄注:采,五色也。〕
埰 cài
倉代切 清代開一(清之) 采地,采邑。古代卿大夫食地。
《禮記·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
《禮記·大學》鄭玄注: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
菜 cài
倉代切 清代開一(清之) 蔬類的總稱。
《儀禮·士
禮》:君釋采入門,主人辟。
《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鄭司農注:采,讀爲菜。〕
采-难僻字字典
采biàn
【同音字】:辨
【释义】:
“辨”的古字。辨别。
采1-常用字详解字典
采1cǎi
採
从爪从木,会意,
,8画。①摘取
采1摘|采1茶|采1莲。②搜集
采1光|采1访|采1集。③选取
采1购|采1纳|采1取。④开采
采1掘|采1煤△回采1。⑤神色;光彩△神采1|文采1|风采1。
采2-常用字详解字典
采2cài
宷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包括耕种的奴隶)
采2地|采2邑。
〈辨〉采字上从爪,爪为覆手,详爪字下,下从木,象用手采摘树之或花或叶或果之形,后来繁化作採,从手采声。采又用为采地字,繁化作宷,但宷字尚有他义,系通用,非繁体。采还借用为光彩字,本应作彩或綵,但仅局限于表示抽象意义的几个词,具体颜色仍作彩。
采-敦煌俗字典
采cǎi
S.6659《太上洞玄靈寶妙經衆篇序章》:“五色光中,文采煥爛。”按:顏元孫《干祿字書》:“採采:上通,下正。”此例則爲“光彩”義。
采[採]-汉语字源字典
采[採]cǎi
甲
金
篆
采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采字,象一个人用手去采摘树上果实或树叶的样子,其本义为摘取,引申为搜罗、收集等义。金文、小篆的采字从爪从木,略有简化;而繁体楷书增加手旁,则属繁化。其实,采字上部的“爪”就是手形,增加手旁,是没有必要的重复,所以简化字的采字是没有提手旁的。
[采风]古代称民歌为“风”,因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
采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采1cǎi*採
【释义】:
①
摘取
采1花|采1茶|采1桑叶|采1莲。→②
选用;取用
博采1众长|采1购|采1取|采1择|采1石场。→③
搜集
采1种(zhǒng)|采1风|采1访|采1录|采1集。→④
挖掘矿藏
采1矿|采1煤|采1油|采1掘|开采1。
采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采2cǎi
【释义】:
①
神情;神色
神采2奕奕|兴高采2烈|无精打采2。〇②
姓。
“神采”的“采”,《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不要写作“彩”。
采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采3cǎi
【释义】:
彩色。现在通常写作“彩”。
“采”字上半是“爫”,下半是“木”,不要写成“采”。从“采”的字,如“彩”“睬”“踩”“菜”等,同。
另见cài。
采-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采cài*寀
【释义】:
[采地]càidi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也说采邑。
另见cǎi。
采-汉字异读字典
采
㈠cǎi ①摘取;采取。如:采茶。②搜集。如:采标本。③通“彩”。《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④神态。如:神采。⑤采头;幸运。《聊斋志异·丐仙》:“陈每代高呼采,雉卢无不如意。”⑥通“睬”。理睬。
㈡cài 〔语〕作名词。采地。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地奴隶),也叫采邑。
采-金瓶梅字典
采(採 睬)
cǎi 《广韵》:事也,又取也。 仓宰切 蟹开一上海清
①华美。 愧我倡酬才思涩,输他文采机关熟。(五五15上9)
②看、理会。 还有大是(似)他的,采这杀才做甚么!(九九4上10)你敢说你嫁了通判儿子好汉子,不采我来了。(九二6下3)武大几遍只是气得发昏,又没人来采问。(五5上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