軝(軝)是什么意思
軝-古文字通假字典
軝
(軧,脂端di)讀為泜(脂照zhi),叠韻,端照準雙聲
河北元氏縣出土的叔
父卣銘:“女其用鄉(饗)乃軝侯逆
出内(入)事(使)人。”李學勤、唐雲明《元氏銅器與西周的邢國》云軝从氏,从氏聲字古音屬支部,从氐聲字古音屬脂部,但商周古文字未發現从氐聲的字,林義光《文源》及日人白川靜謂古氏、氐同字,所以軝可視為軧。《漢書·地理志》常山郡元氏縣下云:“泜水(舊誤作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黄河。”《説文》:“泜,水,在常山。”清《一統志》:“槐河源出贊皇縣西,東北流入順德府境,逕元氏縣南,又東流入高邑縣,即古泜水,訛為沮水者也,此為北泜水。”今天的槐河就是古代的泜水。銅器銘文表明,元氏縣西張村(銅器出土地)是軧國的一處墓地,軧應讀作泜,軧國實由地處泜水流域而得名。按《廣韻》脂韻泜水作汦水,足見氏、氐古通。
軝-古代汉语字典
軝qí
【释义】:
车毂两端的装饰物。《诗经·商颂·烈祖》:“约軝错衡。”(约:缠束。错:有文采的。衡:辕端的横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