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鍥)是什么意思
契同锲-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契同锲
契音qiè。契的本义是券证,文卷。《说文》:“契,大约也。”由于上古的券证,法律条文等多用刀刻,故引申为刻。《尔雅·释诂》:“契,绝也。”《释名·释书契》:“契,刻也。”《诗经·大雅·緜》:“爱始爰谋,爱契我龟。”(于是计议,于是谋划;于是刻我的龟甲,占卜算卦。爰,于是,就。一说,前二个“爰”,语首助词,见《词诠》。)《吕氏春秋·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停下来了,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求宝剑。)《淮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shà)血也。”(所以北方人置酒于人头骨中互饮表示守信,南方人刻臂出血以示信用,中原人含血为盟。歃血,古时会盟,双方口含牲畜血以示信誓。)“刻”义,后来加义符“金”或“木”写作“锲”或“栔”。
挈通锲-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挈通锲
挈音qiè。挈,上古属见纽月部;锲,上古属溪纽月部。二字为迭韵通假。挈的本义是悬持,提起。《说文》:“挈,县持也。”通锲,用刀刻。《汉书·叙传上》:“妫巢姜于孺筮兮,旦算祀于挈龟。”(陈氏少年居齐时其父就让周史占卜,周公在刀刻的龟甲上计算周朝的时间。应劭注:“妫,陈姓也。巢,居也。姜,齐姓也。孺,少也。”李奇注:“算,数也。祀,年也。”颜师古注:“挈,刻也。”旦,周公姬旦,周文王子。)《汉书·张汤传》:“廷尉挈令,扬主之明。”(廷尉在木板上用刀刻法令,颂扬传播皇帝的英明。廷尉,官名,秦始置,掌刑狱,九卿之一。)
锲-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锲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锲-古代汉语字典
锲qiè△
【释义】:
用刀刻。《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麻约:用麻束扎。)《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雕刻。)引申为截断。《战国策·宋策》:“锲朝涉之胫。”(朝涉:早晨涉水过河的人。胫:小腿。)
锲-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锲qiè鍥
【释义】:
〈文〉用刀子刻
锲而不舍|锲刻。
不读q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