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求

求(求)是什么意思

  • 求-古文字通假字典

    (幽群qiu)或説讀為咎(幽群jiu),雙聲叠韻

    殷墟甲骨文有字,亦作,常見辭例有“旬有”、“羌甲王”。字前人多隸作,讀為祟。裘錫圭《釋求》承羅振玉、王國維説,隸為求。又唐蘭《中國文字學》云求為蛷之本文,為多足蟲。求讀為咎。《説文》:“咎,災也。”參看物部邪紐“(3970)或説讀為祟”條。

  • 求-古文字通假字典

    (幽群qiu)或説讀為舅(幽群jiu),雙聲叠韻

    殷墟甲骨文有“示”,前字蔡哲茂從裘錫圭隸作“求”。《後上》二八·六:“大示十?求五?它示三?八月。”《合集》一四三四九:“貞,叅年于河?貞,于求示叅年?”蔡氏《殷卜辭“伊尹示”考——兼論它示》云第一期亱組卜辭只見“求示”,而第四期歷組卜辭才見“示”,“求示”即“示”,讀為舅。或説兩期舅的用字不同,但所指的仍是伊尹一人。按歷組卜辭或説時代亦屬第一期。

  • 求通逑-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求通逑

    求音qiú。求和逑上古同属群纽幽部,同音通假。求的常用义是寻找,寻求;要求、请求等。通逑。聚集;匹,配。《诗经·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既不侮慢又不骄傲,万福就会来聚合。彼,通匪,不。交,通姣,侮。《经义述闻》卷六:“求,与‘逑’同。逑,聚也。”)《左传·宣公十六年》:“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武子回到晋国后就研究聚集典章礼仪,以此使晋国的法度修明。讲,研究,商讨。武子,即士会,晋臣。)

    《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周武王上合天命建都镐京,继承好道德跟先王匹配相同。世,继承。《毛诗传笺通释》:“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

  • 求-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求-古代汉语字典

    求qiú

    【释义】:

    ①寻找,探究。《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今成语有“求贤若渴”。②请求,乞求。《战国策·赵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江淹《报袁叔明书》:“故俯首求衣,敛眉寄食耳。”③要求,责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引申为索取。《吕氏春秋·必己》:“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今有成语“求全责备”。④征讨。《诗经·大雅·江汉》:“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非。淮夷:古代淮河下游的少数民族。)⑤通“逑”。聚。《诗经·小雅·桑扈》:“万福来求。”

    【说明】“求”为“裘”的初文,像皮衣形。参附录三。

    【辨析】1.求、觅、寻。见“觅”字条。2.求、请。见“请”字条。

  • 求-常用古汉语字典

    求qiú

    【释义】:

    [动]①请求,乞求。林嗣环《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要求,需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③寻找,探求。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吕氏春秋·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 求(裘)-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求(裘)qiú

    【中古音】:

    【上古音】:

    巨鳩切

    【通假字释义】:

    群尤開三(群幽) 皮衣也。

    【正字及释义】:

    逑 qiú 巨鳩切 群尤開三(群幽) 聚合。

    《詩·小雅·桑扈》:彼交匪敖,萬福來求。〔王引之云:求與逑同,古字通。〕

    《北史·蘇綽傳》:布政優優,百禄是求。

    賕 qiú 巨鳩切 群尤開三(群幽) 賄賂。

    《國語·周語上》: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

    《管子·法禁》: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於民者,聖王之禁也。〔郭沫若云:求,假爲賕。〕

    觩 qiú 渠幽切 群幽開四(群幽) 彎曲貌。

    《管子·明法》: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郭沫若云:兩求字均假爲觩。〕

  • 求-常用字详解字典

    求qiú

    □,7画。①探索;寻找求学|求知△追求|寻求|探求△实事求是。②请求求救|求助|求援△哀求|乞求。③要求求全责备△精益求精。④需要;需求供不应求。

    〈辨〉求字甲骨文象衣上有毛之形,本为裘的初字,古时穿皮裘有毛的一面向外。金文又加声符又;后来讹变,衣上的毛写在又下;最后干脆去掉偏旁衣,借用为寻求字;六国古文略同金文;楷书写作求。求与裘同源,现在皮裘字写作裘,不能写作求。

  • 求-敦煌俗字典

    求qiú

    敦研035(2-2)《妙法蓮華經》:“求名菩薩,汝身是也。”敦研277《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敦博072《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深着五欲,求現滅度。”

    敦研037(2-2)《佛說舍利弗悔過經》:“輕易求阿羅漢道。”敦研024(5-3)《大方等大集經》:“何以故?不求果報故。”敦研225《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二者求財。”敦研194《太子瑞應本起經》:“貪求快意,天下被患。”

    Φ096《雙恩記》:“須是別求財寶,救接貧窮。”

    P.2299《太子成道經》:“大王問大臣:‘如何求得太子?’”“大王何必多貪,求男是男,求女是女,男女一雙,難爲求覓。”

    S.698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顯聖圖》:“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得男。”

  • 求-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求q|ú

    【释义】:

    设法得到;探求不求名,不求利|求学|求同存异|实事求是求解|寻求|追求。→②恳请;乞求求您办点儿事|求援|求情|求饶|央求求教|求助。③要求求全责备|精益求精。→④需求供大于求|供求关系。

  • 求-金瓶梅字典

    qiú 《广韵》:索也。 巨鸠切 流开三平尤群

    ①索求。 因问他求房术的药儿。(四九16上2)

    ②请求。 陈文昭是个清廉官,不敢来打点他,只得走去央求凂亲家陈宅心腹。(十4上10)

    ③企盼,希望。 吴月娘承欢求子息。(五三1上2)

    (又讹成:永)

  • 求-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