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模棱兩可)是什么意思

  • 模棱两可-汉语成语大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模棱:原作“摸棱”,含含糊糊。 指对事情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不表示明确的意见。语本《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邓拓《谈“将才”》:“对待一切问题要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不含糊,不苟且,不模棱两可。”《红岩》第二十一章:“过了一会,他才模棱两可地说:‘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也作【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明·归有光《与傅体元书》:“昨见子敬寄来丁田文字,不论文字工拙,但依违两可,主意不定。”章炳麟《儒术真论》:“周道始隆,百世远别,此(周)公旦所以什伯于尧、舜、汤、武,然依违两可,攻其支流,而未堙(yīn)其源窟。”(堙:堵塞。) 又有【依阿(ē)两可】。(阿:偏袒,迎合。)指对问题不表示明确见解,随声附和。《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四年》:“苟求便身,率(shuài)为依阿两可之言。”(率:大致,一般。)胡三省注:“史炤曰:‘依阿,谓不特立其说,常附顺人言。两可,谓无所可否。’”

  • 模棱两可-中华成语大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模棱:不明确、不肯定。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形容态度含糊。《明史·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现代)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五章:“他觉得在文采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也作“摸棱两端”。(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 模棱两可-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模棱两可

    【源出】:

    《新唐书·苏味道传》

    【解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赵州栾城人苏味道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门下三品(即宰相)。他常对人说:“决定事情不要明明白白,因为弄错了就会后悔。只要摸着坐床的棱角两头,含糊应付就行了。”

    【用法】:

    指处事对正反两面含含糊糊,不明白表态。

    【例句】:

    对待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 模棱两可-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模棱两可móléngliǎngkě

    含含糊糊,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旗帜鲜明(我们要~地抵制不正之风,在这个问题上,模棱两可是不行的。)

  • 模棱两可-新编成语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模棱:含糊,不明确表示态度。指没有明确的态度,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旧唐书·苏味道传》:“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例〕如果当领导的怕承担责任,遇事模棱两可,议而不决,那么下级就无法开展工作。

  • 模棱两可-中华词典宝库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释义】: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摸着棱角的东西,两面都可以。比喻对一件事的两方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表示没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

    【成语出处】:

    后晋·刘眞等《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宋·魏了翁《鹤山文集》八六:“听其言汪洋汗漫而可乐,察其意避就回曲而不根,此模棱两可之论也。”

    【例句】:

    ①《心愿》:“‘我……说紧也紧,说不紧也不紧。’我怕他着急,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②“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 模棱两可-中华成语大辞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模棱:一作“摸棱”,观点或言语含糊,态度不明朗。两可:这样或那样都可以。指不明确表示态度,或没有准主意。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世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例〕在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态度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

  • 模棱两可-学生必备工具书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解词】 模棱:含糊,不明确的。

    【解义】 意见主张不明确,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

    【例句】 你说得~的,我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近义】 不置可否

    【反义】 旗帜鲜明

  • 模棱两可-简明成语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模棱:原作“摸棱”,含糊不明。两可:这样或那样都可以。指不明确表示态度。也指不表明一定的主张。[也作]模棱两端[近]依违两可未置可否[反]旗帜鲜明[注意]模,不读mú。

  • 模棱两可-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模棱两可móléng-liǎngkě

    【释义】:

    主谓 模棱,原作“摸棱”。指有棱角的东西,两面都可以。比喻对事情没有个明确肯定的看法或态度,认为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以。语本《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模棱’。”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瞎子掐指算了算,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你是多妻之命。’”△贬义。多用于对待事物的态度。→含糊其辞 不置可否 隐约其辞 泾渭分明 旗帜鲜明 明辨是非 黑白分明。也作“模棱两端”、“含糊两可”

  • 模棱两可-汉英成语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be ambiguous

    含含糊糊,遇事不置可否,例他的答复模棱两可,使人无法捉摸其真意。

    His reply is ambiguous and one cannot figure out what he really has in mind.

  • 不置可否 模棱两可-同义成语词典

    不置可否 模棱两可

    不置可否 bù zhì kě fǒu

    模棱两可 mó léng liǎng kě

    〔同〕“可”是其中相同的语素,都能表示“没有明确的态度”;在句中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状语和补语。

    〔异〕【不置可否】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表明态度,不参加意见。多用以表示态度暧昧,不愿或不敢明确表态。前半截为“副-动”偏正结构,后半截为“动-动”联合结构,前后两截之间为动宾关系。例:①恂如不置可否,只淡淡一笑,也无心去细看那些货究竟是怎样的活宝。(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二)②(我)征求德谟的同意,他黑着一个面孔不置可否。(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③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茅盾《子夜》十)

    【模棱两可】“模棱”,(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认为一件事情的两方面都可以,形容话说得含糊其词,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语本《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可跟“指示”、“说话”、“说”等词语配搭。例:①他觉得在文采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十五)②过了一会,他才模棱两可地说:“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十一章)③搬运队的后生们以那莽后生领头,竭力赞同,剃头佬则模棱两可。(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

    辨误:“模棱两可”的“棱”不读“líng(陵)”。

  • 模棱两可-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棱:条状物体的一端。两可:这也可以,那也可以。手摸两端,认为这端也可以,那端也可以。比喻不明确表示可否。对一件事的正反两方面,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主张。《新唐书·苏味道传》载:唐,苏味道初任宰相,无所作为,只是有个职位罢了,还常对他人说:“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时人称他为“摸棱手”或“摸棱宰相”。

  • 模棱两可-中华成语辞海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旧唐书·苏味道传》:“前后居相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模棱:含糊,不清。对一件事情的两方面都认为可以,表示没有明确清晰的态度或主张。明·张居正《陈六事疏》:“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也作“模棱两端”。

  • 模棱两可-成语辞海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此,可彼,两方面都可以。即对问题的正反两面,含含糊糊,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也作“摸棱两可”。

  • 模棱两可-成语典故辞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语本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又见明·张居正《陈六事疏》:“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

    模棱:旧作“摸棱”,含糊,不明确表示可否。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手摸两端,认为这端也可以,那端也可以。比喻不明确表示可否。形容对问题的正反两面,含糊其辞,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含糊其辞 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 不置可否

    斩钉截铁

    “模”,左旁从木;不要读作mú。“棱”,右旁上从土,中从八,下从攵;不要读作líng。“两”,中从两人。

    用明确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字来表达,就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 模棱两可-古今成语大词典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棱亦作“稜”。模糊不清,混世度日。为官场一般做官的手法。唐·苏味道熟习官场故事,善于奏事,然其为相,备位而已。他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稜以持两端可矣。”见《旧唐书·苏味道传》。明·张居正《张文忠集》一《陈六事疏》:“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循,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