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毀)是什么意思
哀毁骨立-古書典故辭典
哀毁骨立
形容因亲丧而悲伤过度,身体瘦损到极点。《世说新语·德行》:晋代王戎、和峤同遭亲丧。刘仲雄说:“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柴毁-古書典故辭典
柴毁
形容骨瘦如柴,表示父母死后居丧期间哀痛过度。亦作“柴瘠”。《晋书·许致传》:“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直立,杖而能起。”《新唐书·宗室·李暠传》:“居母丧,柴瘠,讫除,家人未尝见笑言。”除:除服,旧时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铎以声自毁-古書典故辭典
铎以声自毁
《淮南子·缪称训》:“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铎(duó夺):古代乐器,是大铃的一种。铎摇动能发声而又正毁于这声响中。
积毁销骨-古書典故辭典
积毁销骨
毁,谤也。众多的诽谤,也会致人以毁灭之地。极言流言之可畏。《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巢毁卵破-古書典故辭典
巢毁卵破
比喻父母得祸,株连到子女。《后汉书·孔融传》:“(融)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序,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裂冠毁冕-古書典故辭典
裂冠毁冕
毁坏冠冕,比喻毁灭华夏文化,从夷狄之俗。《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虽:通“唯”,用于句首。我:周自称。伯父:指同姓的晋国国君。春秋鲁昭公九年,周大夫与晋大夫争地,晋率戎兵攻打周邑,因此周王派使者责晋国。大意是周对晋的关系,如衣服有冠冕,木有本,水有源,人民有谋主,现在晋国率领戎狄伐周,是毁坏冠冕,拔去树根,塞住源流,抛弃谋主的行为,晋国如此,对戎狄还有什么可斥责的呢!
毁家纾难-古書典故辭典
毁家纾难
捐弃家产,以解救国家危难。《左传·庄公三十年》:“斗彀於(wū乌)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晋代杜预注:“斗彀於菟,令尹子文也。毁,减。纤,缓也。”
哀毁骨立-汉语成语大词典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哀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坏了身体。骨立:指瘦到极点,只剩一副骨架。 旧时形容父母亲人去世,守孝的人万分哀痛,以致消瘦变形。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字孟达,扶风平陵人也……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清·汪琬《前明兵科右给事中吴公墓志铭》:“太孺人寿终,哀毁骨立。”《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蘧公孙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半子:女婿。) 又有①【销毁骨立】。(销:久病枯瘦。)形容身体枯瘦如柴。《梁书·武帝纪下》:“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②【形销骨立】。《聊斋志异·叶生》:“榜既放,依然铩(shā)羽。生嗒(tà)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铩羽:伤了翅膀,比喻失意。嗒丧:灰心丧气。)
不屑毁誉-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屑毁誉bù xiè huǐ yù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毁誉:诽谤和称誉。 对世俗的诽谤和称誉采取不在意不理睬的态度。《后汉书·马廖传》:“尽心纳忠,不屑毁誉。”
摧毁廓清-汉语成语大词典
摧毁廓清cuī huǐ kuò qīng
廓清:肃清。 本指攻陷并毁坏敌军阵地,肃清敌军势力。多用以比喻对谬误加以彻底批判、肃清。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洋八股和洋教条在全国许多人中间的影响……也就达不到加以摧毁廓清的目的。” 也作【摧陷廓清】。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矣。”梁启超《三十自述》:“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覆巢毁卵-汉语成语大词典
覆巢毁卵fù cháo huǐ luǎn
鸟窝倒翻,鸟蛋打破。比喻灭门大祸,没有一个幸免。也比喻整体覆灭,各部分都不复存在。《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骐麟不至。’”《史记·孔子世家》:“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 也作①【覆巢破卵】。汉·陆贾《新语·辅政》:“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②【覆巢倾卵】。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覆巢倾卵之中,笺传《燕子》。” 又有【覆巢之下无完卵】。(完:完好。)《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收:逮捕。)《六十年的变迁》第八章:“帝国主义与军阀打不倒,国家就不能复兴,‘覆巢之下无完卵’,我个人会有什么出路呀!”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汉语成语大词典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ǔ léi míng
黄钟:古代贵重乐器。瓦釜:一种陶制锅。 黄钟被毁弃,瓦锅却发出雷鸣般声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无德无才的人反居高位,喧嚣一时。《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郭沫若《批评——欣赏——检察》:“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对于瓦釜加以不恤的打击,我以为这也是批评家所当取的态度。”柳亚子《口号二首》:“黄钟毁弃旧金山,瓦釜雷鸣亦等闲。” 也作【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瓦缶:瓦质的打击乐器。)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噫,鼠辈鸱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么,毒害乃尔。” 也单作①【瓦釜雷鸣】。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②【雷鸣瓦釜】。宋·辛弃疾《水龙吟·用瓢泉韵》:“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③【瓦缶雷鸣】。宋·王谠《唐语林·品藻》:“张祜曰:且洪钟韶(sháo)击,瓦缶雷鸣,荣辱糺(纠)绳,复何定分!”(韶:虞舜时乐曲名。)清·李渔《闲情偶寄·选剧第一》:“当今瓦缶雷鸣,金石绝响,非歌者投胎之误,优师指路之迷,皆顾曲周郎之过也。”又简作【黄钟瓦釜】。(黄钟:比喻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瓦釜:比喻艺术性较低的文艺作品。)比喻多种多样的文艺作品。茅盾《西江月·为〈苏联文学〉创刊号作》:“形象思维谁好,典型塑造孰优,黄钟瓦釜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
毁家纾难-汉语成语大词典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毁家:倾尽家产。纾:排除。难:危难。 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家危难。语本《左传·庄公三十年》“鬥谷於(wū)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章炳麟《庚子拳变与粤督书》:“闻公已建置议院,募练材技,毁家纾难,以为民倡,四方喁喁,莫不延颈归往。”郭沫若《天才与教育》:“这种毁家纾难的古英雄的事业,我们自然赞仰欢迎。”
毁誉参半-汉语成语大词典
毁誉参半huǐ yù cān bàn
毁:诋毁。誉:称赞。 指责的、称赞的各占一半。梁启超《管子传·自序》:“古代之管子商君,中世之荆公,吾盖遍征西史,欲求其匹俦而不可得。而商君荆公,为世诟病,以迄今日。管子亦毁誉参半。”茅盾《温故以知新》:“正常的现象是毁誉参半。这个毁誉参半……会争出一个对作品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的恰好的评价。”
积毁可销骨-汉语成语大词典
积毁可销骨jī huǐ kě xiāo gǔ
见【众口铄金,积毁销骨】(1393页)。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liè guān huǐ miǎn,bá běn sè yuán
冠:帽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源:水源。 毁裂冠冕,拔树根,堵水源。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源),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伯父:周王对同姓诸侯大国国君的称呼。)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魏书·孝庄帝纪》:“乃有裂冠毁冕之心,将为拔本塞源之事。”《南齐书·高帝纪》:“桂阳负众,轻问九鼎,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也单作①【裂冠毁冕】。比喻蔑视礼法。《后汉书·逸民传论》:“是时裂冠毁冕,相携而去者,盖不可胜数。”也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因古代以冠冕作为华夏文化的象征。)宋·胡铨《上高宗封事》:“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胡服。”②【拔本塞源】。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清·林则徐《致沈鼎甫函》:“惟有竭其愚悃(kǔn),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愚悃:真心诚意。中原:指中国。巨患:指鸦片流毒中国的祸患。)章炳麟《儒术真论》:“惟仲尼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天为不明,知鬼神为无,遂以此为拔本塞原之义,而万物之情状大著。”
求全之毁-汉语成语大词典
求全之毁qiú quán zhī huǐ
毁: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一心想做到完满无缺,结果却招来诋毁。《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不虞:没想到。)朱熹注:“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谓求全之毁。”《红楼梦》第五回:“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隙:隔阂。)
王室如毁-汉语成语大词典
王室如毁wáng shì rú huǐ
王室:指周王朝。毁:焚烧。 原指西周王朝遭犬戎之难,如火烧毁。后也泛指封建王朝濒于覆亡。《诗经·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初学记》卷十一引陈·沈炯《为太傅让表》:“百川沸腾,王室如毁。”唐·王勃《倬彼我系》:“王室如毁,生人多殪(yì)。”(殪:死,杀死。)
无毁无誉-汉语成语大词典
无毁无誉wú huǐ wú yù
毁:毁谤。誉:称赞。 没有人毁谤,也没人称赞。指平平常常。宋·王禹偁《待漏院记》:“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鲁迅《小说旧闻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将以乡
(党)自好,无毁无誉者为完人乎?则趼人怒目翕张,不屑为也。” 原作【无咎(jiù)无誉】。(咎:过错。)《周易·坤》:“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赞》:“邓(彪)张(禹)作傅,无咎无誉。”(傅:太傅。) 也作【无誉无訾(zǐ)】。(訾:诋毁。)《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销毁骨立-汉语成语大词典
销毁骨立xiāo huǐ gǔ lì
见【哀毁骨立】(2页)。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汉语成语大词典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yě jīng yú qín,huāng yú xī;xíng chéng yú sī,huǐ yú suí
精:精通,精深。荒:荒废,弃置。嬉:游戏,玩耍。行:实践,办事。随:因循,不动脑筋。 学业精深来自于勤奋,贪恋玩要就会荒废;做事成功在于认真思考,不动脑筋必定失败。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也单作①【业精于勤】。李欣《老生常谈·业精于勤》:“古话说得好,‘业精于勤’……一个‘勤’字,道破了多少精通业务技术的奥秘。”②【业荒于嬉】。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乡曲塾师……又或有师教不立,业荒于嬉者,则皆足误后生也。”③【行成于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汉语成语大词典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zhòng kǒu shuò jīn,jī huǐ xiāo gǔ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起来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指致人于死地。 众口一词,足以使金属熔化;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原比喻舆论力量很大,后也比喻众口一词,足以混淆是非。《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汉书·邹阳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颜师古注:“美金见毁,众共疑之,数被烧炼,以至销铄。谗佞之人,肆其诈巧,离散骨肉,而不觉知。” 也单作①【众口铄金】。《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铄,销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②【众口销铄】。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玉石相混,致令众口销铄,为知音所痛。”③【积毁可销骨】。鲁迅《题〈呐喊〉》:“弄文罹(lí)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罹:遭遇。)
毁家纾难-中华成语大词典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毁:不要。毁家:指捐献出家庭财产。纾:缓解。难:困难。捐出全部家财,帮助国家缓解困难。形容倾家产以救国难的爱国行动。《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於(wū)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晋)杜预注:“斗谷於菟,令尹子文也,毁,灭;纾,缓也。”(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某等愿从众志,毁家纾难,兴复守室。”也作“毁家纾国”。(清)钱谦益《清文华殿中书房办事大理寺右寺副汪镳授儒林郎》:“夫毁家纾国,大臣之有事;急病让夷,君子之所贵。”
冲坚毁锐-中华成语大词典
冲坚毁锐chōng jiān huǐ ruì
冲破敌人的坚固阵地,摧毁敌人的精锐部队。形容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孙膑兵法·上编·威王问》:“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也用以形容攻克难关。
积毁销骨-中华成语大词典
积毁销骨jī huǐ xiāo gǔ
积:积累、一次又一次。毁:毁谤、诽谤。销:销毁。骨:身子骨,指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人进行诽谤,足以毁灭其人身。比喻居心险恶,屡屡中伤他人,使人无法申辩而难以自存。必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宋)苏轼《代滕甫辨谤乞郡书》:“积毁销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傥因疑似,复致人言,至时虽欲自明,陛下亦难屡赦。”
求全之毁-中华成语大词典
求全之毁qiú quán zhī huǐ
求全:要求完美无缺。毁:诋毁、诽谤。形容因过分苛求而产生的不满。《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宋)朱熹注引吕氏曰:“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谓求全之毁。”
哀毁骨立-中华成语大词典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哀毁:悲哀过度而毁坏了身体。骨立:消瘦到极点,像一副骨架在那儿站着。因父母去世而极度哀痛,人瘦得只剩骨头在支撑着。形容悲痛到极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彪者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载:晋王戎、和峤同时遭亲丧,晋武帝司马炎因和峤哀苦过礼,很担心。刘忠维说:“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唐)李百药《北齐书·陆印传》:“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华成语大词典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huáng zhōng huǐ qī,wǎ fǔ léi míng
黄钟:原古代音乐阳律六律之道,这里指乐器,钟的一种,体大声洪,且音协黄钟之律,用以比贤人。瓦釜:即瓦缶(fǒu),盛饮料用的陶制品,古代也作音乐配器敲击,用以比小人。黄钟被毁坏弃置,瓦釜却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比喻贤良人才不被重用,而庸才小人却窃居高位。(汉)王逸注:“黄钟,乐器,喻礼乐之士,瓦釜,喻庸下之人。雷鸣者,惊众也。”《楚辞·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毁誉不一-中华成语大词典
毁誉不一huǐ yù bù yī
毁:毁谤、说人坏话。誉:赞誉、称赞人的话。不一:说法不一样。有的说好,有的说坏。比喻说法不一致,评论有分歧。(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毁于一旦-中华成语大词典
毁于一旦huǐ yú yī dàn
毁:毁灭。旦:早晨。毁灭于一个早晨。形容来之不易而一下子毁掉了,很可惜。(清)陈沈《水浒后传》第十五回:“垂成之功,岂可毁于一旦。”
毁家纾难-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毁家纾难
【源出】:
《左传·庄公三十年》
【解释】:
毁家,倾尽家产;纾(shū舒),缓和;难(nàn男去声),灾难。春秋时,楚国大夫斗榖於菟(gōu wū tú勾乌徒)多次任令尹,没有喜悦之色;多次被免职,也没有不高兴的样子。但国家危难之时,他都倾尽家产以解救国难。
【用法】:
指不计个人得失,尽一切力量解救国难的行为。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爱国华侨毁家纾难,捐输救国。
毁车杀马-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毁车杀马
【源出】:
《后汉书·周燮传》
【解释】:
将车毁坏,将拉车的马杀死。后汉的冯良三十岁时,才得做县尉的副职,一次奉命迎接上面派下来的官员,他在路上很愤慨——做这样低微的官,还要奉迎长官!因此他断然“坏车杀马”,将官服毁坏,弃职潜逃,过隐居生活。
【用法】:
比喻弃官归隐,追求适意。
【例句】:
毁车杀马,弃绝仕途,在争名逐利的旧社会中令人敬佩。
哀毁骨立-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哀毁骨立
【源出】:
《后汉书·韦彪传》
【解释】:
哀,悲哀;毁,毁坏,这里指身体被损害。骨立,立着一副骨架子。指居丧时,因哀痛过度而损害身体,以致消瘦异常,好象一副皮包着的骨架子。原文:“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用法】:
形容因丧亲而悲伤过度,也泛指悲伤过度而影响健康。
【例句】:
蘧公子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诋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诋毁dǐhuǐ
毁谤,污蔑——称赞、赞扬、歌颂、颂扬(敌人的诋毁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来自自己人的~。)
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毁huǐ
①损坏——护(~林)②说别人的坏话——誉(毁~参半/毁或无妨,~倒可怕,有时候是极其“岌岌乎殆哉”的。)
毁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毁坏huǐhuài
损坏,破坏——保护(~森林的要奖励,毁坏森林的要惩罚。)
撕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撕毁sīhuǐ
单方面背弃共同商定的协议、条约等——签订(~合同/~协议)
覆巢毁卵-新编成语词典
覆巢毁卵fù cháo huǐ luǎn
覆巢:捣翻的鸟窝。卵:蛋。鸟窝被捣,鸟蛋被毁。比喻彻底毁灭,无一幸免。《吕氏春秋·应同》:“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例〕公安人员作了周密的安排,使这个赌窝覆巢毁卵。
〔反义〕完好无损
面誉背毁-中华词典宝库
面誉背毁miàn yù bèi huǐ
【释义】:
当面称赞,背后毁谤。
【成语出处】:
隋·王通《中说·关郎》:“亲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曰:‘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
【例句】:
宋·陈文蔚《双溪书院揭示》:“惟自近世以来,朋友道弊,群居之时,笑侮戏谑,面誉背毁,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哀毁骨立-中华词典宝库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释义】:
哀:悲哀。毁:毁坏,这里指损害身体。骨:骨骼。立:站立。形容遵照礼仪而尽心守孝。也泛指悲伤过分而影响健康。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十二回:“众亲戚已到,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个儿子过来,然后大殓治丧。蘧公孙哀毁骨立,极尽了半子之谊。”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华词典宝库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ǔ léi míng
【释义】:
黄钟:黄铜铸的钟,声音洪亮,古代贵重乐器。瓦釜:陶制的锅。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乐器黄钟被毁弃,瓦锅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有才德的人遭诋毁,被弃之不用;无才少德的人反占据高位,喧嚣一时。
【成语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例句】:
郭沫若《批评——欣赏——检察》:“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对于瓦釜加以不恤的打击,我以为这也是批评家所当取的态度。”
毁家纾难-中华词典宝库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释义】:
毁家:分散家财。纾:解救、缓和。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危难。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於菟为令尹(相当于宰相),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例句】:
郭沫若《天才与教育》:“这种毁家纾难的古英雄的事业我们自然赞仰欢迎。”
毁于一旦-中华词典宝库
毁于一旦huǐ yú yī dàn
【释义】:
旦:早晨。形容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掉了。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例句】:
清·陈忱《水浒后传》一五回:“垂成之功,岂可毁于一旦!”
毁誉参半-中华词典宝库
毁誉参半huǐ yù cān bàn
【释义】:
毁:毁谤。誉:赞赏。参半:各占一半。说坏的和说好的各占一半。
【成语出处】:
梁启超《管子传·自序》:“古代之管子商君,中世之荆公,吾盖遍征西史,欲求其匹俦而不可得。而商君荆公,为世诟病,以迄今日。管子亦毁誉参半。”
【例句】:
茅盾《温故以知新》:“正常的现象是毁誉参半。这个毁誉参半……会争出一个对作品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的恰好的评价。”
积毁销骨-中华词典宝库
积毁销骨jī huǐ xiāo gǔ
【释义】:
积毁:一次又一次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指致人于死地。一次一次的毁谤,久而久之,也能致人毁灭之地。
【成语出处】:
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夫釉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例句】:
唐弢《琐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地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求全之毁-中华词典宝库
求全之毁qiú quán zhī huǐ
【释义】:
谓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遭受毁谤,亦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例句】:
《红楼梦》五回:“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更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哀毁骨立-中华成语大辞典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哀:悲哀。毁:毁坏,这里指损害身体。骨:骨骼。立:站立。指居丧时,因哀痛过度而损害身体,以致消瘦异常,仅有骨骼支立。形容遵照礼仪而尽心守孝。也泛指悲伤过分而影响健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蘧公孙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
不毁之制-中华成语大辞典
不毁之制bù huǐ zhī zhì
毁:毁坏。制:制度。不可破坏的制度。指经久不变的制度。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纪》:“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例〕遇事同群众商量,这应该是我们的不毁之制。
巢毁卵破-中华成语大辞典
巢毁卵破cháo huǐ luǎn pò
鸟巢被毁,鸟卵必破。比喻灾祸牵连,无法幸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二子方奕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参看“覆巢无完卵”、“覆巢破卵”。〔例〕在遭到敌国侵略的时候,巢毁卵破,全国人民都陷入灾难之中,个人的安宁也就谈不到了。
德高毁来-中华成语大辞典
德高毁来dé gāo huǐ lái
德:道德,品质。毁:毁谤。道德品质很高,招来了毁谤。形容好人总要被坏人嫉妒和毁谤,做一个好人很不容易。唐·韩愈《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例〕由于他名声太大,所以也有一些人说他的坏话,这就是所谓德高毁来。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华成语大辞典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ǔ léi míng
黄钟:我国古代音乐把声音分为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属阳律的第一律,器最大而声最宏亮,这里指乐器。瓦釜:陶土制的锅。雷鸣:雷一般地发出声响。黄钟本该用以奏乐,却将它毁弃;瓦釜原本不是乐器,却让它雷鸣。比喻贤人不被任用,庸人占据高位。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清·汇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噫!鼠辈鸱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幺,毒害乃尔。”也作“瓦釜雷鸣”。〔例〕在解放前,有才有识之士,无用武之地,缺才少德之人,却飞黄腾达,真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毁家纾难-中华成语大辞典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毁家:分散家财。纾:解救。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难。《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於(wū)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也作“杀家纾难”。〔辨误〕“难”不能念成nán。〔例〕无数爱国志士毁家纾难的精神,深受人民的尊重。
毁于一旦-中华成语大辞典
毁于一旦huǐ yǘ yī dàn
毁:毁灭。一旦: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在一天的功夫里被毁灭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灭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五回:“垂成之功,岂可毁于一旦。”〔例〕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料,竟毁于一旦,怎么叫我不痛心呢!
毁誉参半-中华成语大辞典
毁誉参半huǐ yǜ cān bàn
毁:毁谤。誉:赞赏。参半:各占其半。指由于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不一致,所以说好说坏的都有。〔例〕对于一部作品毁誉参半,并不是不正常的,何必为此耿耿于怀呢?
积毁销骨-中华成语大辞典
积毁销骨jī huǐ xiāo gǔ
积毁:一次又一次地毁谤。销:熔化。多次毁谤,积累起来,足以使人陷于毁灭的境地。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唐·房玄龄等《晋书·刘齐传》:“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为害转深,积毁销骨。”〔例〕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鲁迅《集外集·题〈呐喊〉》)
求全之毁-中华成语大辞典
求全之毁qiú quán zhī huǐ
全:全面。毁:诋毁,诽谤。原意为由于要求十全十美,结果招致诋毁。后也指要求人完美无缺,因达不到而产生不满。《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无毁无誉-中华成语大辞典
无毁无誉wú huǐ wú yù
毁:毁谤,用不实之词进行攻击。誉:称赞。既无毁谤,又没有称赞。指平常、一般。也作“无誉无訾”。《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例〕将以乡
(党)自好,无毁无誉者为完人乎?则趼人怒目翕张,不屑为也。(鲁迅《小说旧闻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人毁誉-中华成语大辞典
一人毁誉yī rén huǐ yù
毁:毁谤。誉:夸赞。仅出自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毁谤或夸赞。指不足为凭的评价。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闚陛下也。”〔例〕要相信大多数人,而不要因一人毁誉就耿耿于怀。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诸子百家大辞典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谓人之褒贬或出偶然,不可过于介意。意谓有意想不到的赞誉,有苛责求备的诋毁。语出《孟子·离娄上》。按:虞,度也,即料想。孟子认为,潜心修己者,不可因别人偶然的赞誉或诋毁而喜或忧。行不足以致誉,是谓“不虞之誉”;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谓“求全之毁”,言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己者可泰然处之,观人者亦不宜以此为进退。
成毁-诸子百家大辞典
成毁
《庄子·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指生成与毁灭。庄子认为生成与毁灭的界限是人为划分的,对于事物本身来说,二者并无区别,而是彼此相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