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假)是什么意思
久假不归-古書典故辭典
久假不归
借别人的东西,长久不还,据为己有。《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宋代王明清《挥塵录》后录卷七:“煨烬之余,所存不多。诸侄辈不能谨守,又为亲戚盗去,或它人久假不归。”
狐假虎威-古書典故辭典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以“狐假虎威”比喻借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假父-古書典故辭典
假父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陛下:指秦始皇。假父:指嫪毒,始皇母与之私通。后称义父为“假父”。《新唐书·李铎传》:“锜得志,无所惮,图久安计,乃益募兵,选善射者为一屯,号‘挽硬’,随身以胡、奚杂类虬须者为一将,号‘蕃落粉儿’。皆倚腹心,廪给十万,使号锜为假父。”
假厮儿-古書典故辭典
假厮儿
扮男装的女性。《金史·后妃传》附《诸妃》:“凡诸妃位皆以侍女服男子衣冠,号‘假厮儿’。有胜哥者,阿里虎与之同卧起,如夫妇。”
不假思索-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假:借。 不经过考虑。形容答话或动作敏捷迅速。《镜花缘》第十三回:“谁知他不假思索,举笔成文。”《三家巷·三一》:“(周泉)道:‘你怎么替他们报仇?难道你还坚持和整个社会对抗么?’周炳不假思索地说:‘我要毁掉这整个社会。’” 也作【不加思索】。韬奋《经历·“难兄难弟”的一个》:“不加思索地高声答道:‘是!’”
狐假虎威-汉语成语大词典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假:借用,凭借。 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比喻仗着别人的威力欺压人。语本《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子:古时对人的尊称。长百兽:做一切兽类的首领。逆:违背。)《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打这厮无道理,无见识,羊披着虎皮,打这厮狐假虎威。”《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平常因为教徒们借着洋大人的势力对同胞作种种的侮辱,这时便不期而然的有一般人联合起来,挨家搜查这种狐假虎威的二毛子。” 也作①【狐藉虎威】。(藉:同“借”,凭借,依靠。)《宋书·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②【虎威狐假】。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sǔn)翼鷃(yàn)披,虎威狐假。”(隼:一种猛禽。鷃:古籍中的小鸟名。)
虎威狐假-汉语成语大词典
虎威狐假hǔ wēi hú jiǎ
见【狐假虎威】(444页)。
假公济私-汉语成语大词典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假:借。济:补益。 借公家的名义以谋私利。《元曲选·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动摇·二》:“去年私卖日货,被我查出,扣留他三包糖,以此恨我,今天他假公济私,来捣乱了。”《塞上行·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所以假公济私而又揽有大权的人,对于国家非常危险。” 又有①【假公营私】。(营:谋求。)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九:“假公营私,扰吾良民,违者罪之。”②【借公报私】。《慈禧太后演义》第十四回:“自恭王以下,均从优给,载澄亦得列在内,竟蒙加郡王衔,并给头品顶戴。这是同治帝特别酬庸,借公报私的至意。”
假仁假义-汉语成语大词典
假仁假义jiǎ rén jiǎ yì
伪装仁义慈善。《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苦斗·四六》:“然后拿出正房来,放在胡杏面前,假仁假义地劝她。”
假手于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假手于人jiǎ shǒu yú rén
假:借用,利用。 利用别人之手来办事。语本《后汉书·吕布传》“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袁)术’”。《三国志·魏志·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也作【假手旁人】。(旁人:另外的人;其他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假途灭虢-汉语成语大词典
假途灭虢jiū tú miè guó
假途:借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名。 《左传·僖公二年》记载,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但晋国灭了虢国之后,在回师途中,顺便把虞国也灭了。后泛指先借路利用,而后顺便将其灭亡的策略。《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久假不归-汉语成语大词典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
假:借。 指长久借用而不归还。《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wū)知其非有也。”(恶知:怎么晓得。有:指据为己有。)清·黄宗羲《与友人论学书》:“盖用微学佛氏之学,既借之以攻儒,久假而不归,忘其所自来,遂即借之以攻佛。”假读jià,则为假期之义。指长久告假在外不回来。《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你我若不早为之计,及至他久假不归,有个一差二错,那时就难保不被公婆道出个不字来责备你几句。”
弄假成真-汉语成语大词典
弄假成真nòng jiǎ chéng zhēn
本来是假意做作,结果却弄成了真的。《元曲选·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那一个掌亲的怎知道弄假成真。”《三国志通俗演义·锦囊计赵云救主》:“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瑜拆书视之。书曰:‘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招了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也指把假的当作真的。郭沫若《神话的世界》:“譬如戏剧,我们虽明知是假,但我们在观赏时总不免弄假成真,而替戏中人落泪。”
弄虚作假-汉语成语大词典
弄虚作假nòng xū zuò jiǎ
说假话或制造假象,借以骗人。邓拓《北京的古文化街——琉璃厂》:“在这里曾经出现过劫掠中国历史文物的帝国主义文化特务……出现过弄虚作假敲诈勒索的无赖之徒。”黄药眠《各种工作者》:“弄虚作假的人,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说:‘我无时无刻不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有人问他:‘你在家里干什么?’他坦然地说:‘那是我的私事,你就不必去问了,你只要相信我是为人民服务的,那就行了。’”
挈瓶之智,守不假器-汉语成语大词典
挈瓶之智,守不假器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qì
挈瓶:汲水用的瓶子。假:借。 指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小聪明,就能谨守住汲器不往外借。比喻懂得慎其所守,忠于职责。《左传·昭公七年》:“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杜预注:“挈瓶汲者,喻小知。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文选·张衡〈东京赋〉》:“且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薛综注:“言挈瓶之小智耳,尚不妄以假人也。”《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公孙瓒使豫守东州令。瓒将王门叛瓒,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也作①【挈瓶之智,不失守器】。《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智,不失守器。”②【挈瓶之智,守不假人】。明·归有光《乞休申文》:“挈瓶之智,守不假人。今为朝廷牧此一二彫瘵之民,安能惟事逢迎阿旨,以取媚悦,不能安而又扰之也?” 也单作【挈瓶之智】。比喻知识浅薄,表示仅有一点小聪明。《魏书·律历志上》:“高闾表曰:近在邺见(公孙)荣,臣先以其聪敏精勤,有挈瓶之智。”
天假之年-汉语成语大词典
天假之年tiān jiǎ zhī nián
假:给与。之:他。 老天使他多活些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杜预注:“(晋)献公之子九人,唯文公在,故曰天假之年。”清·黄宗羲《陆文虎先生墓志铭》:“其古文词鹏骞海怒,苦于才多,使天假之年,自见涯涘耳。” 也作【天假以年】。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如其天假以年,得于所传十种之外,别有新词。” 另有【天不假年】。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六:“予以先生此考,为一生心力所瘁,成以行世,足为读史者一助,惜天不假年,积四十六年之岁月,仅成全史三之一。”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周明府霞轩……疾终任所,凶耗一传,上下同声惋惜,以为才长命短、天不假年耳。”
虚情假意-汉语成语大词典
虚情假意xū qíng jiǎ yì
故意做作的虚假情意。《孽海花》第三十一回:“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圣》:“他本来是来找满土给他找房子,可是一进来就被继圣他们几个人麻烦住,听了半天虚情假意的亲热话。”
因公假私-中华成语大词典
因公假私yīn gōng jiǎ sī
因:凭借,依靠。公:办公事。假:利用,借机。私:私利,谋私。凭着办公事的名义,借机捞取私利。比喻以权谋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也作“因公行私”。又《后汉书·陈宠传》:“断狱者急于篣格酷列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假手于人-中华成语大词典
假手于人jiǎ shǒu yú rén
假:借。于:介词,表示被动。人:指他人。借他人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喻利用别人为自己做事。《尚书·伊训》:“于其子孙弗率,皇天将灾,假手于我有命。”(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庞澈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朕虽无德,自行敕后已是数月,至于假手于人,也合多有一件事敷奏,食禄于朝,岂当如是!”
久假不归-中华成语大词典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
假:借。归:还。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比喻不守信用。《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宋)王明清《挥麈(zhǔ后录》卷七:“煨烬之余,所存不多。诸侄辈不能谨守,又为亲戚盗去,或他人久假不归。”(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商功父正气的人,不是要存私,都只趁着兴头,自做自主,像心像意,哪里分别是你的我的,久假不归。”
假惺惺-中华成语大词典
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
惺惺:聪明、机灵。假装或假情假意的样子。形容虚伪,不真实。(明)臧懋循《元曲选·乔孟符〈金钱记〉一》:“想当日,楚屈原,假惺惺醉倒步兵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况且三姑娘是极明白的人,不像那些假惺惺的人,少不得有一番箴谏,他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虚情假意-中华成语大词典
虚情假意xū qíng jiǎ yì
虚:不实在。假:不真实。对人的情意都是虚假的。形容虚伪做作,假装殷勤。(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答道……”(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十七回:“我也见出你那来了,一味在我面前虚情假意,到老还疼你那正经夫妻。”(清)洪昇《长生殿·夜怨》:“一味虚情假意,瞒瞒昧昧,只欺奴善。”
假公济私-中华成语大词典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假:借。济:补益。借公家的名义自己捞好处。比喻贪婪。(明)臧懋循《元曲选〈陈州粜米〉一》:“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那些地方官本来是同绅士不对的,今奉本府之命,又是钦差的公事,乐得假公济私,凡来文指拿的人,没有一名漏网。”
弄虚作假-中华成语大词典
弄虚作假nòng xū zuò jiǎ
弄:做、搞。搞虚假的一套来骗人。(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十一章:“(周后)挂心隆福寺和尚自焚的事,怕有弄虚作假,成了京师臣民的笑柄。”
不假思索-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假:凭借。不用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敏捷,反应快。(宋)黄干《黄勉斋文集·卷四·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学士大惊。唤华安到来出题面试。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也作“不加思索”。(清)李伯元《活地狱》第十五回:“朱家底细,地保本来晓得的,急于要替邢兴作合此事,便也不加思索,一直径到她家。”
狐假虎威-中华成语大词典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狐:狐狸。假:假借。虎:老虎。威:威力。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力。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这小厮那里害什么病!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也作“狐藉虎威”、“虎威狐假”。(南朝·梁)沈约《宋书·恩辛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清)筱波山人《爱国魂·骂奴》:“更可恨几辈虎威狐假,出宗邦便托足他的腐败生涯。”
假仁假义-中华成语大词典
假仁假义jiǎ rén jiǎ yì
假:伪装。仁义:仁慈善良。伪装仁慈善良。比喻在所谓仁义道德的伪装下干坏事。(宋)朱熹《朱子全书·卷六十一·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现代)郑振铎《黄公俊的最后》:“他第一便想抢曾乡绅的家,那暴发的绅士,假仁假义的好不可恶!”
假以辞色-中华成语大词典
假以辞色jiǎ yǐ cí sè
假以:凭借。辞:言辞。色:润色。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的态度来对待。谓表示友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王安居无事,辄复吟哦。女曰:‘妾有良言,不知肯嘉纳否?’问:‘何言?’曰:‘从此不作诗,亦藏拙之一道也’。王大惭,遂绝笔。久之,与明珰渐狎。告芳云曰:‘明珰与小生有拯命之德,愿少假以辞色。’”(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这就难了。不比馆子里跑堂的,还可以去上馆子,假以辞色,问他底细;这厨子是虽上他的馆子,也看不见的,怎样打听呢。”
天假其便-中华成语大词典
天假其便tiān jiǎ qí biàn
天:上天。假:给。其:代词,这个。便:方便。上天给了这个方便。形容赶上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明)臧懋循《元曲选·马致远〈青衫旧〉三》:“乐天久居江乡,牢落殊甚,下官常切怀抱,奈拘职守,不得相从,今幸天假其便,再瞻眉宇,岂胜庆幸。”
弄假成真-中华成语大词典
弄假成真nòng jiǎ chéng zhēn
弄:做作。本来是假意做作,结果却成真事。比喻事与愿违。(明)臧懋循《元曲选·无名氏〈隔江斗智〉二》:“那一个掌亲的,怎知道弄假成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说:‘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嫁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先生休怪,前言戏之耳,岂知弄假成真,果然违反天条,奈何?”
狐假虎威-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狐假虎威
【源出】:
《战国策·楚策一》
【解释】:
假,即借。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老虎捉到狐狸。狐狸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因为天帝命我为百兽之王。你如果不相信,就让我走在前面你跟在后面,看看各种野兽见到我走不走开?”老虎听他的话,照着做了,果然看到各种野兽都奔走逃命。老虎不知道它们是怕自己而不是怕狐狸。
【用法】:
指用别人的势力扬自己的威风。
【例句】:
不开批斗会心里痒痒的“少尉”,已经在炕上坐不住了,他跳下炕,狐假虎威地说:“都坐好了,等着队长,我去队部请示一下。”(从维熙《远去的白帆》)
狐假鸱张-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狐假鸱张
【源出】:
《旧唐书·僖宗纪》
【解释】:
狐假,即“狐假虎威”;鸱(chī痴)张,鸱鸟张开翅膀,将要搏击吞噬。如狐之借虎威,鸱之张翅扑噬。原文:“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焚鱼烂,无非破败而终。”
【用法】:
比喻借势逞凶。
【例句】:
明代崔呈秀拜权阉魏忠贤为干爹,仗势作恶,狐假鸱张。
假仁假义-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假仁假义
【源出】:
宋·朱熹《朱子全书·历代一·唐》
【解释】:
伪装成仁慈善良。原文:“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行其私。”
【用法】:
指伪装的仁义。
【例句】:
道学家们满口不离仁义道德,其实都是假仁假义。
例句 他第一便想抢曾乡绅的家,那暴发的绅士,假仁假义的,好不可恶!(郑振铎《黄公俊的最后》)
放假-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放假fàngjià
在规定的日期停止工作或学习——开学(学生放假四十天又~了)、上班、开工(国庆节,工厂放假休息两天,今天~了。)
假-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假jiǎ
①不真实,虚伪的——真(对己能~,对人自然不假。)②伪造的——真(弄假成~)③人造的——真(公园的假山别有洞天,那真是:不是~山,胜似~山。)
假公济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假公济私jiǎgōngjìsī
假借公事名义而取得私人利益——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假公济私的人,只知为自己而生活;而只有那些~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
假话-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假话jiǎhuà
见〔谎话〕
假象-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假象jiǎxiàng
与事物的本性不符合的表面现象——真象(假象毕竟是假象,早晚要~大白的。)
假相-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假相jiǎxiàng
见〔假象〕
假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假意jiǎyì
虚假的心意——诚意、真情(是~还是假意,他们心中都明白,只是没有点破罢了。)
弄虚作假-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弄虚作假nòngxūzuòjiǎ
耍花招,欺骗人——实事求是(科学的本身,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
请假-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请假qǐngjià
因病或因事请求准许在一定时期内不做工作或不学习——销假(战士离队要请假,归队要~。)
销假-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销假xiāojià
请假期满后向主管人员报告——请假(~期满后应该按时销假)
虚假-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虚假xūjiǎ
跟实际不相符合的——真实、真确(~情况/判断~)、确实(这个消息是~的)
虚情假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虚情假意xūqíngjiǎyì
虚伪做作,——真心实意(她一片~反被误解为虚情假意,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
不假思索-新编成语词典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假:假借,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应答迅速。宋·黄
《复黄会聊》:“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例〕这张试卷非常容易,他不假思索就做完了全部题目。
狐假虎威-新编成语词典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假:借用,利用。一次老虎要吃狐狸,狐狸欺骗老虎说:天帝封我为百兽之长,你若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百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很害怕。老虎就跟着狐狸一齐走,果然百兽看见它们都纷纷远逃。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它,还以为真的在怕狐狸呢。见《战国策·楚策一》《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例〕那恶棍在乡中恃着主人的威势,常常狐假虎威,鱼肉百姓。
〔近义〕狗仗人势
假公济私-新编成语词典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假:借。济:帮助。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私利。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太宗(唐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例〕廉政首先应该向那些渎职、贪污、假公济私、忘了公仆身份的人开刀。
〔反义〕廉洁奉公 大公无私
假仁假义-新编成语词典
假仁假义jiǎ rén jiǎ yì
指伪装的仁义道德。清.邹容《革命军》:“即比以九幽十八狱,恐亦有过之无不及,而贼满人方行其农忙停讼、热审减刑之假仁假义以自饰。”〔例〕他靠放高利贷发了横财,如今却假仁假义地向穷苦人家作些施舍,这难道就能赎回他的罪过么?
〔近义〕虚情假意 〔反义〕真心诚意
弄虚作假-新编成语词典
弄虚作假nòng xū zuò jiǎ
用虚假的做法欺骗人。廖鲁言《一九五九年农业战线的任务》:“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例〕每个单位的统计工作是国家经济工作的依据,必须准确无误,千万不能弄虚作假。
〔近义〕实事求是
不假思索-中华词典宝库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释义】:
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想或不经过考虑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成语出处】:
宋·黄盉《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例句】:
①周明《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微微笑了,不假思索地提笔写了两行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六:“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狐假虎威-中华词典宝库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释义】:
狐狸凭借老虎的威势。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成语出处】:
《尹文子》:“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宋·洪迈《容斋随笔·孤假虎威》:“谚有‘狐假虎威’之语,稚子来扣其义,因示以《战国策》《新序》所载。”
【例句】:
①朱毅麟《洲际导弹自述》:“霸权主义者狐假虎威,拿着我到处张牙舞爪,扩张侵略。”②冯玉祥《我的生活》五章:“平时因为教徒们借着洋人的势力对同胞作种种的侮辱,这时便不期而然的有一般人联合起来,挨家搜查这种狐假虎威的二毛子。”
假公济私-中华词典宝库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释义】:
假:借用,凭借。济:帮助,补益。假借公家的名义或力量,谋取私利。
【成语出处】:
汉·班固《汉书·杜业传》:“排挤英俊,托公报私。”元·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例句】:
①茅盾《子夜》一三:“并不是我们拆三先生的烂污,实在是钱葆生他们假公济私,抓住了工人替自己打地盘。”②欧阳山《三家巷》二六:“现在那些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玩意儿太多了。”
假仁假义-中华词典宝库
假仁假义jiǎ rén jiǎ yì
【释义】:
仁、义:仁爱和正义。虚假的仁义道德,伪装的仁慈善良。
【成语出处】:
宋·朱熹《朱子全书》:“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例句】:
①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五:“为什么你们当日自私自利,为什么你们今天又假仁假义!”②欧阳山《苦斗》四六:“然后拿出正房来,放在胡杏面前,假仁假义地劝她。”
弄虚作假-中华词典宝库
弄虚作假nòng xū zuò jiǎ
【释义】:
弄:耍,玩弄。说假话或制造假象,借以骗人。
【例句】:
①《怎样写广告词》:“信誉是商品的生命,介绍商品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②黄药眠《各种工作者》:“弄虚作假的人,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说:‘我无时无刻不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有人问他:‘你在家里干什么?’他坦然地说:‘那是我的私事,你就不必去问了。’”
半真半假-中华成语大辞典
半真半假bàn zhēn bàn jiǎ
半点真情,半点假意。指不是真心实意的态度。〔例〕她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你要有本事,你就去把他给我叫来!”
不假思索-中华成语大辞典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假:借助,凭借。思索:思考探索。不经过思索就作出反应。形容作事敏捷,应答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例一〕他在古典文学方面颇有研究,对我提的有关问题,不假思索,就能圆满地回答。〔例二〕这是他不假思索说出来的话,何必这样认真呢?
辞无所假-中华成语大辞典
辞无所假cí wú suǒ jiǎ
辞:文词,语言。假:假借。写文章时语言有所创新,没有因袭前人。指文章自成一家,有自己的风格、特色。魏·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例〕我的这些结论,辞无所假,全是我进行独立研究的结果。
狐假虎威-中华成语大辞典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假:假借,凭借。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比喻仗势欺人。也作“狐藉虎威”、“虎威狐假”。《战国策·楚策》:“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梁·沈约《宋书·恩倖传序》:“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天下,未之或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例〕马福靠着他干爹的势力,狐假虎威,无恶不作,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地头蛇。
虎威狐假-中华成语大辞典
虎威狐假hǔ wēi hú jiǎ
见“狐假虎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