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
英jade objects and silk fabrics used as state gifts;
泛指财物。
英property; belongings;
玉 [ yù ] 1.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 如 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2. 美,尊贵的,敬辞。 如 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别人的照片)。玉宇(a.天空;b.瑰丽的宫阙殿宇)。亭亭玉立。金科玉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 姓。
帛 [ bó ] 1. 丝织品的总称。 如 布帛。帛书。帛画。化干戈为玉帛(喻变争斗为友善)。竹帛(指书籍)。简蠹帛裂(书坏了)。
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
引《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
《左传·哀公七年》:“禹 合诸侯於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征聘贤士。
引晋•枣据 《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晋•葛洪 《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
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清•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
引唐•柳宗元 《涂山铭》:“﹝ 禹 ﹞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唐•常建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 归去不称王。”
宋•陆游 《长歌行》:“万国朝 未央,玉帛来联翩。”
泛指财富。
引晋•葛洪 《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元•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玉器和丝织品。都是古代名贵的物品,可用为诸侯朝聘或嫁娶行聘、祭祀的物品。
引《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三国魏·曹植〈美女篇〉:「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近财宝
泛称财物。
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玉帛指带有王室标记“饕餮纹”的玉器和像藏族哈达那样的白色丝巾,在古代是“诸侯亲如兄弟、大家共尊天子”的表示物,用作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见面时互赠的礼物。在古代与“干戈”相对,是和平共处的表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