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禊


拼音
chūn xì
注音
ㄔㄨㄣ ㄒㄧˋ

春禊chūn xì

  1. 古时民俗,官民于三月上巳(魏以后为三月初三)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祥,谓之春禊。禊,洁。

分解意思

  • 拼音 chūn 部首 日 总笔画 9

    春 [ chūn ] 1. 一年的第一季。 如 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➊春季和秋季;➋指年月;➌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➍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➎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2. 两性相求的欲望。 如 春心。怀春。 3. 生机。 如 大地回春。 4. 姓。

  • 拼音 xì 部首 示 总笔画 13

    禊 [ xì ] 1. 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如 修禊。禊帖(《兰亭序》的别称)。

引证文献

  1. 古时民俗,官民于三月上巳( 魏 以后为三月初三)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祥,谓之春禊。禊,洁。参阅 汉•应劭 《风俗通·祀典·禊》《晋书·礼志下》

    引南朝•宋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之五:“秋祓濯流,春禊浮醴。”
    隋 江总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唐•王维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清•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人存诗》:“兰亭 去此一千里,春禊故事知谁修?”

国语辞典

春禊chūn xì

  1. 古时于三月上巳日,临水洗濯,以除不祥,称为「春禊」。见《晋书·卷二一·礼志下》

网络解释

春禊

春禊,读音chūn xì,中国节日习俗,于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即上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祓(音fú)除恶祭也。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