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乱


拼音
bào luàn
注音
ㄅㄠˋ ㄌㄨㄢˋ
词性
名词
繁体
暴亂
近义词
动乱 暴动

暴乱bào luàn

  1. 武装骚乱。

    例遭暴乱

    英rebellion;

  2. 行凶作乱,以武力破坏社会秩序。

    例镇压暴乱。

    英riot;

分解意思

  • 拼音 bào,pù 部首 日 总笔画 15

    暴 [ bào ] 1.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 如 暴雷。暴病。暴动。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2.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 如 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3. 凶恶残酷的。 如 凶暴。暴虐。暴君。暴戾恣睢(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暴政。横征暴敛。 4. 横蹋,损害。 如 自暴自弃。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5. 鼓起来,突出。 如 暴起青筋。 6. 徒手搏击。 如 暴虎冯(píng)河(喻有勇无谋)。 7. 〔~露〕显露,如“~~无遗”。 8. 姓。 暴 [ pù ] 1. 同“曝1”。

  • 拼音 luàn 部首 乙 总笔画 7

    乱 [ luàn ] 1. 没有秩序。 如 乱套。紊乱。凌乱。 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 如 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 3. 混淆。 如 乱伦。败常乱俗。 4. 任意随便。 如 乱吃。乱跑。 5. 男女关系不正当。 如 淫乱。 6. 横渡。 如 乱流。 7. 治理。 如 乱臣。 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 如 乱曰。

引证文献

  1. 行凶作乱,以武力破坏社会秩序。

    《管子·明法解》:“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姦邪而长暴乱也。”
    《淮南子·齐俗训》:“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
    冰心 《斯人独憔悴》:“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

  2. 指行凶作乱的人。

    《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乱。”
    孔 传:“刑强暴作乱者。”
    宋•苏辙 《汉论》:“仁人君子尽其心以制天下之事而无所不成,武夫猛士竭其力以剪天下之暴乱而无所不定。”

  3. 指社会发生骚动变乱。

    引汉•班彪 《王命论》:“世俗见 高祖 兴於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
    《淮南子·诠言训》:“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

  4. 残暴昏乱。

    《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 桀 紂 暴乱,而 汤 武 征伐。”
    清•叶廷琯 《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国王暴乱, 粤 人 吴元盛 因民之不悦,刺而杀之。”

  5. 猛烈而杂乱。

    引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五章:“一片暴乱的轰笑声把他底话淹没了。”
    丁玲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在长的甬道上,蓦然暴乱的响着庞杂的皮鞋声。”

国语辞典

暴乱bào luàn

  1. 用暴力、违法的行动所制造的动乱。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

    近暴动 动乱

  2. 制造暴动的人。

    《书经·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网络解释

暴乱

读音:bào luàn

基本解释

1. 武装骚乱,遭暴乱

2. 行凶作乱,以武力

详细解释

1. 行凶作乱,以武力破坏社会秩序。

《管子·明法解》:“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淮南子·齐俗训》:“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冰心《斯人独憔悴》:“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

2. 指行凶作乱的人。

《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孔传:“刑强暴作乱者。”宋苏辙《汉论》:“仁人君子尽其心以制天下之事而无所不成,武夫猛士竭其力以剪天下之暴乱而无所不定。”

3. 指社会发生骚动变乱。

汉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於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淮南子·诠言训》:“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

4. 残暴昏乱。

《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国王暴乱,粤人吴元盛因民之不悦,刺而杀之。”

5. 猛烈而杂乱。

萧军《五月的矿山》第五章:“一片暴乱的轰笑声把他底话淹没了。”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在长的甬道上,蓦然暴乱的响着庞杂的皮鞋声。”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