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成语分解
中
读音(zhōng,zhòng), 丨部,共4画
㈠ 中 [ zhōng ]
①.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如: 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②.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 如: 暗中。房中。中饱。
③.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 如: 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④.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如: 在研究中。
⑤. 特指“中国”。 如: 中式。中文。
⑥. 适于,合于。 如: 中看。
㈡ 中 [ zhòng ]
①. 恰好合上。 如: 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②. 受到,遭受。 如: 中毒。中计。
③. 科举考试被录取。 如: 中举。中状元。
庸
读音(yōng), 广部,共11画
①. 平常,不高明的。 如: 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②. 需要。 如: 无庸细述。无庸讳言。
③. 岂,怎么。 如: 庸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
④.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 如: 租庸调。
⑤. 功劳。 如: 庸绩(功绩)。
⑥. 古同“佣”,雇佣。
之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道
读音(dào), 辵部,共12画
①. 路,方向,途径。 如: 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②. 指法则、规律。 如: 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如: 道学。传道。修道。
④. 方法,办法,技术。 如: 门道。医道。
⑤.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⑥.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 如: 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⑦.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 如: 会道门。一贯道。
⑧. 说,讲。 如: 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⑨. 用语言表示情意。 如: 道喜。道歉。道谢。
⑩. 线条。 如: 铅笔道儿。
⑪.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⑫.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⑬. 量词。 如: 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
⑭.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成语概况
拼音: zhōng yōng zhī dào
注音: ㄓㄨㄥ ㄩㄥ ㄓ ㄉㄠˋ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反义词: 厚此薄彼 偏听偏信
- 组合 ABCD式
- 结构 偏正式
- 感情 贬义
- 年代 古代
- 热度 常用
成语意思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正音:“中”,读作“zhōng”,不能读作“zhòng”。
辨形:“庸”,不能写作“佣”。
谜语: 中路 (谜底:中庸之道)
成语解释
【释义】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语本《论语・雍也》。
【典源】
《论语・雍也》
子曰:「 [1]之为德也,其 [2]矣乎!民 [3]久矣。」
注解
[1]中庸: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2]至:极、甚。
[3]鲜:音xiǎn,少。
【典故】
“中”的概念起源很早,古代圣贤尧、舜、禹对于“中”都十分重视。《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意思是说尧传位舜时,以“执中”之道告诫,舜传位于禹,也以此告诫。又《尚书・仲虺之诰》有“建中于民”的说法,意思则是要建立“中正”之道,作为共同的准则。到了西周初年,“中”成为一种美好品德的观念,《尚书・酒诰》就提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时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思想,以便能够符合“中正”这种不偏倚的美德。“中”的观念,经过夏、商、周三代,内涵日益丰富。后来到孔子时加上“庸”字,提出“中庸”概念,使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处事态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原本收录在《礼记》一书里,根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到了宋代,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加上《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为之章句集注。对于“中庸”二字的意涵,朱熹《中庸章句》引了程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则成了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而且是可行之久远的定理。古代能了解“中庸”并加以具体落实者,都是圣贤之人,〈中庸〉曾引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赞扬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取中道施行于民。可是这种秉持中道的最高美德,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孔门弟子之中,唯有:“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见《礼记・中庸》)孔子因而赞扬颜回待人处事能够秉持中庸、坚守善道。后来“中庸之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书证】
- 01.宋・苏舜钦〈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舜钦性不及中庸之道,居常慕烈士之行。幼趋先训,苦心为文,十年余矣。”
- 02.明・归有光〈亡友方思曾墓表〉:“其一人者果出于数千百人之中,则其所处必有以自异而不肯同于数千百人之为,而其所值又有以激之,是以不克安居徐行,以遽入于中庸之道。”
- 03.明・吕坤《呻吟语・卷四之四・品藻》:“自中庸之道不明,而人之相病无终已。”
- 04.《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
- 05.《冷眼观》第二一回:“我所说的这个人,倒是一个不高不低正合中庸之道,就如同那日本人敬重我们华人,请坐椅子的一句和文,译出来是『阁下请挂』四个字名义相同。”
- 06.《补红楼梦》第三○回:“太上忘情,一时虽巴结不上,然而太过犹如不及,故中庸之道庶乎可矣。”
【用法】
语义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例句
①他一向都秉持中庸之道,就事论事,大家都乐于和他共处。
②新任主管改采中庸之道,试图解决这项长期争执不定的难题。
③历经几番挫败,他才领悟到待人处事,必得遵循中庸之道,情理兼顾。
④面对人生起伏不定的际遇,他一本中庸之道,既不曾大喜,也不曾大悲。
⑤校长奉行中庸之道,在推动校务行政上,不曾应付了事,但也不会过度苛求。
【辨识】
同义“一毛不拔”及“爱财如命”都有吝啬、舍不得花钱的意思。
异义“一毛不拔”侧重于吝啬之表述;“爱财如命”则侧重于贪婪之表述。
例句
“一毛不拔”侧重于吝啬之表述;“爱财如命”则侧重于贪婪之表述。 | | 例句 |
---|
成语造句
1、一个毫无嗜好,完全合乎
中庸之道的人,简直是妖魔,是没有翅膀的半吊子天使。基督旧教的神话里,天使没有别的,只有头脑。巴尔扎克
2、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
中庸之道才能延续。瓦雷里
3、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
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3、造 句 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让大家更快地造出更优质的句子.
4、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
中庸之道的标准。
5、中国人讲究
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6、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
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7、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
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8、凡事应该讲求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9、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
中庸之道,所以无大成就。
10、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
中庸之道”。
11、林彪,四人帮,用
中庸之道影射攻击周*来同志。
12、牟钟鉴先生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宗教观体现了
中庸之道的特色,这不仅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态度,而且在实际上也符合宗教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在道歉问题上的
中庸之道,体现在非常重要的场合,很多被冒犯的一方会选择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
14、倘若逾越分寸,时尚就绝对没有放纵无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一切要合乎
中庸之道。
15、我们不会因为想要将企业的获利数字增加一个百分点,便结束比较不赚钱的事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只因公司非常赚钱便无条件去支持一项完全不具前景的投资的做法不太妥当,亚当?史密斯一定不赞同我第一项的看法,而卡尔?马克斯却又会反对我第二项见解,而采行
中庸之道是惟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做法。
16、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
中庸之道。
17、中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是自己的辛勤劳作和占相对优势的集体力量,而富人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骑兵部队,这使得亚里士多德有些担心,然而他坚持
中庸之道,在政治领域的中庸之道意味着以多数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府。
18、同时指出基于原子式个人主义的现代自由主义由于个人与社群之间的紧张而导致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也唯有儒家兼顾个体与全体的
中庸之道方可解决或避免。
19、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同样这与儒家的
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20、流通性是金融立法中应考虑的首要原则,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动荡不定,立法者未必能清楚预见法律施行后果,因而金融立法中多行
中庸之道,流通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1、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
中庸之道"的。
22、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几千年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它所遵循的是一种
中庸之道,在这种中庸取向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中实施自主创新,会使创新活动因重重阻力而功亏一篑。
23、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义、智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提倡心平气和、
中庸之道。
24、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不断地完善传统管理会计还是接受新生事物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笔者认为两者并举互补是可行之路,这种选择并不能简单看作是人的
中庸之道。
25、汉斯昆认为,各大宗教的共同点就在于六种观念,即关注人类的安宁,无条件地确认最基本的人性原则,遵行
中庸之道,信奉"金律",确立一种道德榜样,期待意义和目的。
26、如果说二战后的凯恩斯主义和工党的国有化和公有制的执政理念是激进的左派,而奉行市场自由主义和推行私有化和传统价值的撒切尔主义是激进的右派的话,那么第三条道路就是力图吸纳二者基本价值理念的一种
中庸之道。
27、所以我没记住什么,对谁也不恨,按若干年前的说法,是典型的
中庸之道,缺乏立场。
28、在学习领域里,从本质上看,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循规蹈矩,少有创新的
中庸之道。
29、我在哈佛法学院还看过一部介绍我国南京某法院为一对打离婚的年轻夫妇作调解的记录片,教授还特地为此作了说明,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中庸之道是各类成功调解的思想基础。
30、然后现在没有灭灯的原因也是因为我比较欣赏他的自信,因为虽然中国讲究
中庸之道,不过也是需要这样的有魄力的人才,不然都是中庸的话,永远包在壳里,永远没有想冲出来的那种可能!
成语接龙
“道”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道貌岸然
- 然糠照薪
- 薪尽火传
- 传宗接代
- 代人捉刀
- 刀山火海
- 海底捞针
- 针锋相对
- 对牛弹琴
- 琴棋书画
- 画蛇添足
- 足智多谋
- 谋财害命
- 命蹇时乖
- 乖唇蜜舌
- 舌剑唇枪
- 枪林弹雨
- 雨过天青
- 青梅竹马
- 马首是瞻
- 瞻前顾后
- 后来居上
- 上行下效
“中”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 百发百中
- 杀一警百
- 自相残杀
- 渊源有自
- 如临深渊
- 挥洒自如
- 借题发挥
- 东挪西借
- 道西说东
- 津津乐道
- 无人问津
- 聊胜于无
- 穷极无聊
- 层出不穷
- 密密层层
- 人烟稠密
- 咄咄逼人
- 书空咄咄
- 大书特书
- 贪小失大
- 羊狠狼贪
- 顺手牵羊
- 风调雨顺
翻译
- the happy mean
- 中庸の道(みち)
- Doktrin von Maβ und Mitte(der goldene Mittelweg)
- держаться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 позици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