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吐)是什么意思
吐-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吐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吐-古代汉语字典
吐
【释义】:
㈠ tǔ ①吐出。《荀子·赋》:“食桑而吐丝。”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申为说出。《论衡·变动》:“其时皆吐痛苦之言。”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今成语有“一吐为快”。②露出,显现。《抱朴子·守塉》:“陆无含秀之苗,水无吐穗之株。”韦庄《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草根微吐翠。”
㈡tù ③呕吐。《吕氏春秋·介立》:“两手据地而吐之。”《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吐黑血数升而愈。”
吐-古代汉语字典
吐tù
【释义】:
见“吐”㈡。
吐-常用古汉语字典
吐
【释义】:
(一)tǔ[动]①吐出。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范晔《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吴敬梓《范进中举》:方才吐出几口痰来。②说出来,发表。《论衡·问孔》:孔子不能吐辞也。韩愈《进学解》:吐辞为经。③开放,出现。岑参《青木香丛》:六月花新吐,三月叶已长。梅尧臣《夜行忆山中》:低迷薄云开,心喜淡月吐。
(二)tù[动]呕吐。《魏书·高凉王列传》:子华母房氏,曾就亲人饮食,夜还大吐。《聊斋志异·咬鬼》:伏而嗅之,腥臭异常,翁乃大吐。
吐-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吐tǔ
【中古音】:
【上古音】:
湯故切
【通假字释义】:
透暮合一(透魚) 寫(瀉)也。
【正字及释义】:
杜 dù
徒古切 定姥合一(定魚) 杜塞。
《莊子·在宥》: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俞樾云:吐,當作杜,言杜塞其聰明也。〕
吐1-常用字详解字典
吐1tǔ
从口土声,形声,
,6画。①使东西从嘴里出来
吐1痰|吐1气|吐1沫△吞吐1。②说出来
吐1露|吐1口|吐1实△谈吐1|倾吐1。③露出;放出
吐1穗|吐1絮|吐1丝。
吐2-常用字详解字典
吐2tù
①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吐2血|吐2沫|吐2泻△呕吐2|止吐2。②喻指退还侵占的财物
让他把贪污的公款都吐2出来。
吐-敦煌俗字典
吐tǔ
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鐵蛇吐火,四面張鱗;銅狗吸煙,三邊振吠。”
S.5448《敦煌錄》:“其谷南北兩頭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畫吐蕃贊普部從。其山西壁南北二里,並是鐫鑿高大沙窟,塑畫佛像。”
S.6981V《十恩德》:“弟四咽苦吐甘恩。”
吐-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吐tǔ
【释义】:
①
主动地让东西从嘴里出来
吐瓜子皮|吐痰|吐唾沫。→②
说
一吐为快|吐字不清|吐露真情|谈吐。→③
从缝隙里绽出或露出
吐穗|吐絮。
另见tù。
吐-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吐tù
【释义】:
①
胃里的东西痉挛性地从嘴里呕出
吃的饭全吐了|上吐下泻|吐血|呕吐。→②
比喻被迫退出(非法侵吞的财物)
把赃款全部吐了出来。
另见tǔ。
吐-汉字异读字典
吐
㈠tǔ ①从口里放出。如:蚕吐丝。②说话。如:谈吐。③泄漏;讲出来。如:吐露实情。④冒出露出。如:吐穗。⑤唾弃。《左传·僖公五年》:“神其吐之乎。”
㈡tù 〔复〕用于呕吐。《魏书·高凉王传》:“曾就亲人饮食,夜还大吐。”
吐-金瓶梅字典
吐
(一)tǔ 《广韵》:口吐。 他鲁切 遇合一上姥透
口吐。 侭力向他口里吐了一口唾沫。(五十4上6)吐玉喷珠。(十一8下1)
(二)tù 《广韵》:欧也。 汤故切 遇合一去暮透
呕吐。 但吃下奶去就吐了。(四八10上8)
吐-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