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槫

槫(槫)是什么意思

  • 槫-古文字通假字典

    (《集韻》徒官切,元定tuan)讀為轉(元端zhuan),叠韻,端定旁紐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蘇秦謂陳軫章》(謂陳軫曰):“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便楚,利公。成則為福,不成亦為福。今者秦立於門,客有言曰:‘魏王胃(謂)韓傰(倗)、張義(儀):煮棘(棗)將榆,齊兵有(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支)。’槫辭也。秦、韓之兵毋東,旬餘,魏是(氏)槫,韓是從,秦逐張義,交臂而事楚,此公之事成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此特轉辭也……旬餘,則魏氏轉,韓從秦……”“轉辭”指改變策略的話,“魏氏轉,韓氏從”,指韓氏隨魏氏而轉,《史記》作“韓從秦”,誤。又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悠)才(哉)(悠)才,婘槫反廁(側)。”所引為《詩·周南·關雎》,“婘槫”毛詩作“輾轉”。又銀雀山竹簡《六韜·六》:“……之游之,展槫而求之。”此在傳本為《武韜·文啓》,宋本無末句,但“展槫”必讀與毛詩“輾轉”同。

  • 槫-古文字通假字典

    (元定tuan)或説讀為傳(元定chuan),雙聲叠韻

    鄂君啓節車節、舟節銘均有:“見其金節則毋政(征),毋舍飤。”字或釋,或釋,皆難於解釋。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啓節考釋(八篇)》説即《璽彙》〇二五四之,从木聲,即專字。戰國(專)字中間部分或作田,或作曰,楚器王孫誥鐘惠字作,中間即作此形。“槫飤”讀作“傳食”。傳為傳遽、傳舍等意義。《孟子·滕文公下》:“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睡虎地秦簡有《傳食律》。《漢書·王莽傳》:“(始建國二年冬十二月)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厨傳勿舍,關津苛留。”又居延漢簡一七〇·三:“元延二年七月乙酉,居延令尚、丞忠移過所縣道河津關:遣亭長豐以詔書買騎馬酒泉、敦煌、張掖郡中,當舍傳舍。不持者,厨傳勿舍,關津苛留。”文獻言“舍傳舍”,節文亦言舍,故知讀傳不誤。

  • 槫-古文字通假字典

    (元定tuan)讀為摶(元定tuan),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蘇秦謂陳軫章》:“傰將槫三國之兵,乘屈百之敝,南割於楚,故地必盡……義(儀)〔將〕槫三國之兵,乘屈匄之敝……”二槫字《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摶。按《楚辭·九章·橘頌》:“曾枝剡棘,圓果摶兮。”洪興祖考異:“摶一作槫。”《説文》:“摶,圜也。”引申為聚集。《商君書·農戰》:“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摶也。”

  • 槫-古文字通假字典

    (元定tuan)讀為專(元照zhuan),叠韻,定照準旁紐

    銀雀山竹簡《尉繚子·二》:“〔□□〕□固,以槫勝。力分者弱,心疑者北(背)。”宋本作:“兵以靜勝,國以專勝。”國疑為固字之誤。《淮南子·兵略》:“兵靜則固,專一則威,分決則勇,心疑則北,力分則弱。”文字與此相近。

  • 槫-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