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武)是什么意思
武-古文字通假字典
武
(魚明wu)4
武通舞-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武通舞
武音wǔ。武和舞上古同属明纽鱼部,同音通假。武的本义是征伐示威。于省吾《释武》:“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通舞,舞蹈。《谷梁传·庄公十年·经》:“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武归。”(楚国在莘地击败蔡国军队,俘虏了蔡侯,献舞回国。按:《春秋经》作“以蔡侯献舞归。”)《吕氏春秋·大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懦弱忧伤的人不是不笑,虽笑不欢;罪人不是不歌唱,虽歌不乐;疯狂的人不是不舞蹈,虽舞不中节拍。溺,通愵,忧愁。)
武-古代汉语字典
武wǔ
【释义】:
①与军事、战争有关的事。《尚书·武成》:“偃武修文。”(偃:止息。)《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齐:整治。)也指有关战争的一种道德。《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武。”②勇武,勇猛。《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孔:甚,很。)屈原《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③士。《淮南子·览冥》:“勇武一人,为三军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即使辩武随而说之。”④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履:踏,踩。敏:脚的大拇趾。)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踵:脚后跟。)⑤继承。《诗经·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哲王:贤明的君主。)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⑦周代乐曲名。《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传说舜所作乐曲名。)
【说明】“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参附录三。
武-常用古汉语字典
武wǔ
【释义】:
[名]①武职人员。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左传·殽之战》: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②兵器,军械。王勃《滕王阁序》: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③武力,武功。苏洵《六国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韩非子·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司马迁《毛遂自荐》: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形]勇猛,威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
武-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武wǔ
【中古音】:
【上古音】:
文甫切
【通假字释义】:
微麌合三(明魚) 《玉篇》:健也,力也:跡也。
【正字及释义】:
幠 hū ㄏㄨ 荒烏切 曉模合一(曉魚) 古代冠上結帶。
《禮記·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禮記·玉藻》:居冠屬武。〔《疏》:陳祥道云:《雜記》曰:委武玄縞而后蕤(ruí下垂的飾物),則武亦謂之委,以其若冠之足,故曰武。《定聲》:武,假借爲幠。〕
無 wú
武夫切 微虞合三(明魚) 没有。
《禮記·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玄注:武,當爲無。聲之誤也。〕
武-常用字详解字典
武wu
甲
金
篆
会意,
,8画。①有关军事的。与“文”相对
武器|武装△偃武修文。②有关技击的
武术|武艺△练武|尚武。③猛烈;勇猛
武火△英武|威武。④半步,古代以六尺为一步,半步为一武,指举足一次的距离;泛指脚步
步武|踵武。
〈辨〉武字古文字都是从止从戈,表示持戈而行耀武扬威的意思;引申为军事。楷书字形讹变作武。
武-敦煌俗字典
武wǔ
S.298《太上靈寶洞玄滅度五練生尸經》:“山洪崔先生死於武威姑蘇縣浪山中。”
武-汉语字源字典
武wǔ
甲
金
篆
武与“文”相对。古文字的武字,从戈从止,戈是武器的代表,止本是足趾的象形,表示行进。所以武字的本义乃是指有关军事的活动,是有关军旅和技击、强力之事的通称,又引申为勇猛、刚健之义。
[武力]兵力。又指强暴的力量。
[武功]战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
[武烈]威猛刚烈。
武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武1wǔ
【释义】:
①
〈文〉脚步;足迹
步武1轩昂|踵武1(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仿效)。→②
古代以六尺为一步,半步为一武
行不数武1。〇③
姓。
武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武2wǔ
【释义】:
①
同军事、强力有关的事物(跟“文”相对)
文武2双全|武2夫|武2器|武2装|武2力|动武2。→②
勇猛
英武2|勇武2|威武2。→③
同技击有关的
武2术|武2艺|武2打|武2工。
武-金瓶梅字典
武
wǔ 《广韵》:止戈为武,又迹也。 文甫切 遇合三上麌微
同今“武”。 我虽是个武职恁的一个门面,就城内外也交结的许多官员。(五六7下4)
洪武-历代避讳字汇典
洪武hóng wǔ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年号曰洪武。
〔改称〕〈人名〉《冬夜笺记》云:“钱塘洪有恒初名洪武,忌者上书言其名犯年号,高帝曰:‘此朕兴之兆耳。’御书‘有恒’易之。”
武-历代避讳字汇典
武wǔ
(一)
见“687、文”条之(一)。
(二)
见“74、臣”条。
武定-历代避讳字汇典
武定wǔ dìng
宋真宗赵恒,卒谥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改称〕〈军名〉《愧郯录》卷一三云:“真宗庙谥武定,伪蜀尝以洋州为武定军节度,景祐四年四月,诏以犯庙谥,改为武康军”。
武昭-历代避讳字汇典
武昭wǔ zhāo
宋太祖赵匡胤父弘殷,追尊宣祖武昭皇帝。
〔改称〕〈军名〉《愧郯录》卷一云:“国朝故事,殿号、州、县、镇之犯宗庙徽称、陵名,例从改易,盖恶其复,如……景祐四年四月庚午改武定军为武康,闰四月己卯改昭武军为宁武,避真宗、宣祖谥。”
武-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