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宪

宪(憲)是什么意思

  • 宪-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宪-古代汉语字典

    宪xiàn

    【繁体字】:憲

    【释义】:

    ①法令,法度。《尚书·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监:视。愆:过失。)《汉书·韦贤传》:“明明群司,执宪靡顾。”又用作动词,以之为法。《诗经·大雅·崧高》:“王之元舅,文武是宪。”《三国志·蜀书·郤正传》:“俯宪坤典,仰式乾文。”(式:法式,这里用作动词。)[宪章]法制。《后汉书·袁绍传》:“触情放慝,不顾宪宪。”又用作动词,守其法制。《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宪文武。”(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②表明,公布。《国语·楚语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臧否pǐ:好坏。)王安石《原教》:“藏于府,宪于市。”

  • 宪-常用古汉语字典

    宪xiàn

    【繁体字】:憲

    【释义】:

    [名]法令,宪法《管子·立政》:布宪于国。范晔《张衡传》:不遵典宪。[动]①效法,摹仿。《诗经·大雅·崧高》:王之元舅,文武是宪《三国志·蜀书·郤正传》:俯宪坤典,仰式乾文。②公布。《周礼·天官·小宰》:宪禁于王宫。《周礼·地官·乡大夫》:各宪之于其所治国。

  • 宪-常用字详解字典

    宪xiàn

    从宀先声,形声,,9画。①法令宪令。②宪法宪政△立宪|违宪。

    〈辨〉宪字金文从目、害省声,篆书从心从目、害省声,本义为聪敏;借用为宪法字。楷书作,简化作宪。

  • 宪-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宪xiàn憲

    【释义】:

    〈文〉法令布宪|宪令。→②宪法,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立宪|宪政。

  • 宪-历代避讳字汇典

    宪xiàn

    (一)

    晋南郡公、大司马桓温,母孔氏名宪。

    〔改称〕〈人名〉见“471、穆之”条。

    〔代字〕以“献”代“宪”:

    〈人名〉《汇考》卷四三云:“案《蜀志·霍峻传》有‘襄阳罗宪’,裴注引《襄阳记》‘罗宪字令则’云云,末言(1):‘此作献,名与本传不同,未知孰是’。据之,则《襄阳记》本作‘罗献’矣。乃今本《蜀志》及《吴志·孙休传》所云,罗宪俱作‘宪’,《晋书》本传亦然,唯《北堂书钞》引《荆州先贤传》、《太平御览》引《襄阳耆旧传》、习凿齿《汉晋阳秋》俱作‘罗献’。考《襄阳记》亦凿齿所作。桓温在荆州,辟凿齿为从事,三迁至治中,故其谢笺曰:‘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知此‘献’字为彦威避温母名而改。(2)《先贤》等传因之。”

    (二)

    唐玄宗李隆基,兄追谥让皇帝名宪。

    〔代字〕以“献”代“宪”:

    〈谥号〉《集古录》卷六,《唐裴光庭碑跋尾》云:“按《唐书·列传》云,光庭……赐谥曰忠宪,今《碑》及题额皆为‘忠献’。”《汇考》卷二六曰:“案是碑玄宗御书,(3)‘宪’字避让皇帝讳而改,非寔谥献也。光庭祖仁基谥忠,父行俭谥献,光庭不应并而有之。《张九龄集》、《文苑英华》、《新唐书》皆作‘忠宪’,是也。”

    (三)

    元代表章禁用凶恶字,“宪”属其中之一。参见“2、哀”条之(一)。

    (四)

    明纯皇帝朱见深,庙号宪宗。

    《汇考》卷二三引王世贞《凤洲笔记》曰:“费少师宏卒,夏贵溪拟谥文宪,霍南海疏攻之,谓犯宪宗庙讳,法当斩,非也。夏辨疏极支离,而引彭文宪时为证,亦非也。彭在宪宗未宾天之前,当引正德间宋文宪濂为当。然文皇帝之文,武宗之武,臣之谥固安之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