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襄)是什么意思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g)讀為鄉(陽曉xiang),叠韻
戰國尖足布幣面文有“
”者(《錢典》四四〇~四四一),學者或釋“成襄”。北文《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讀為“城鄉”。“成襄”亦見《古陶文彙編》九·五〇,何琳儀《古陶雜識》亦讀為“城鄉”。“城鄉”見《漢書·地理志》廣平國,為其屬縣之一,具體地望已不可考。但廣平故屬鉅鹿郡,戰國必為趙地。按王先謙《漢書補注》:“宣帝封平干頃王子慶為侯國。《表》城作成。續《志》後漢省。”又按鄉與襄聲字通。《左傳·莊公三十二年》:“鄉者,牙曰……”《史記·魯周公世家》鄉作曩。《大戴禮·衛將軍文子》:“嚮者問女。”《孔子家語·弟子行》嚮作曩。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g)讀為釀(陽泥niang),叠韻
睡虎地秦簡《倉律》:“别粲、穤(糯)之襄,歲異積之,勿增積,以給客,到十月牒書數,上内〔史〕。”整理小組讀襄為釀,意為作酒。《一切經音義》九引《三蒼》:“米麴所作曰釀。”又引一説,謂襄讀為穰。《廣雅·釋草》:“稻穰謂之稈。”“秈稻的稈可用以鋪墊,糯稻的稈只可製繩。”説固可通,但簡文下言“以給客”,則似以讀襄為釀較有理致。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g)讀為曩(陽泥nang),叠韻
銀雀山竹簡《晏子·一六》:“襄之昌(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此在傳本為《外篇第八》第十八章,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襄作曩。《説文》:“曩,曏也。”即從前、過去。《説苑·君道》引《晏子》襄亦作曩。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讀為禳(陽日ranɡ),叠韻,心日鄰紐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澅》:“操柏杵,禹步三,曰:‘濆者一襄胡,濆者二襄胡,濆者三襄胡。’”“襄胡”文獻作“洊
”,應讀為“辜禳”。《漢書·地理志》:“(雲陽)有越巫
洊祠三所。”顔師古注引孟康曰:“
音辜磔之辜,越人祠也。洊音穰。”王先謙《漢書補注》引錢大昕曰:“
,《廣韻》、《類篇》俱作畂,从卯从卵皆無意義,當是
之曉。《説文》:‘辜,辠也。古文作
。’《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又引劉台拱曰:“辜亦磔也,
洊即磔攘……洊、攘皆假借字,禳乃正字。《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注云:‘四禮唯禳其遺像今存。’”《説文》:“禳,禳祀也。”拙文《祝由新解》有説。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讀為壤(陽日ranɡ),叠韻,心日鄰紐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髤》:“歕,桼(漆)王,若不能桼(漆)甲兵,令某傷,奚(鷄)矢鼠襄塗桼王。”此是巫醫對病魔漆瘡的祝咒語。漆本應漆甲兵,以造福於人;今不漆甲兵,反詒人漆瘡,故用不潔之物塗之。“鼠襄”應即“鼠壤”,壤為糞土。《離騷》:“蘇糞壤以充土兮。”王逸注:“土也。”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讀為讓(陽日ranɡ),叠韻,心日鄰紐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簡三三~三四:“是古(故)君子
(席)之上襄而受(授)
(幼),朝廷之立(位)襄而処(處)戔(賤),所
(宅)不□
(矣)。”按《史記·刺客列傳》:“其後七十餘年而晉有豫讓之事。”集解:“讓一作襄。”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讀為攘(陽日ranɡ),叠韻,心日鄰紐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德經》:“是胃(謂)行无行,襄无臂,執无兵,乃(扔)无抔矣。”乙本及通行本襄作攘。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詰咎》:“鬼恒襄人之畜,是暴鬼,以芻矢鳶(弋)之,則止矣。”按《史記·太史公自序》:“秦所以自攘諸侯。”集解引徐廣曰:“攘作襄。”《廣韻》陽韻:“攘,揎袂出臂曰攘。”《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讀為鑲(陽心xianɡ),雙聲叠韻
江蘇盱眙縣出土的重金壺銘:“廿二,重金
,受一
(觳)五。”
字舊釋壺,不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云璽文襄字作
(《璽彙》〇〇七七“襄陰司寇”),从
,而
或加横筆作
(《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六年三期八五頁),故字當釋襄。“
襄”讀為“絡鑲”。該書李學勤序贊成何氏之説,並云此説“與此器有鏤空銅絲網套及錯金、鑲嵌緑松石吻合”。《説文》:“鑲,作型中膓也。”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或説讀為纕(陽心xianɡ),雙聲叠韻
《璽彙》〇三〇九:“下
(蔡)戠襄。”此為楚官璽,戠當讀為織,《璽彙》〇二一三楚璽“戠室之鉨”,戠字用法與此相同。襄當讀為纕。《玉篇》:“襄,帶也。”《離騷》:“既替余以蕙纕兮。”王逸注:“纕,佩帶也。”何琳儀則説“戠襄”應讀為職喪,見下條。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ɡ)或説讀為喪(陽心sanɡ),雙聲叠韻
《璽彙》〇三〇九:“下
(蔡)戠襄。”何琳儀説“戠襄”即“職喪”。《周禮·春官·職喪》:“職喪掌諸侯之喪,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喪禮,涖其禁令,序其事。”按禳與相通。《禮記·祭法》:“相近於坎壇。”鄭玄注:“相近當為禳祈,聲之誤也。”相與喪通。《詩·大雅·板》:“喪亂蔑資。”《説苑·政理》引喪作相。由此而論,襄、喪應可通用。
襄-古文字通假字典
襄
(陽心xiang)與
襄-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襄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襄-古代汉语字典
襄xiāng
【释义】:
①冲上。《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怀:环围。襄陵:大水冲上山陵。)《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引申为高举。《汉书·邹阳传》:“臣闻交龙襄首奋翼。”(交龙:蛟龙。)又引申为高。张衡《西京赋》:“襄岸夷涂。”(夷:平。涂:道路。)②移动。《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跂:歧出,指织女三星呈三角形。)③成,完成。《左传·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克:能。)④除,除去。《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襄也。”(茨:蒺藜。)⑤通“骧”。驾车的马。《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服:夹辕的马。周代车只有一辕,辕两旁各套两匹马,夹辕的马叫“服”。骖:服马两旁的马。)
襄-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襄xiāng
【中古音】:
ㄒㄧㄤ
【上古音】:
息良切
【通假字释义】:
心陽開四(心陽) 褱(懷)也。
【正字及释义】:
攘 rǎng
汝陽切 日陽開三(泥陽) 以手禦;排斥。
《詩·小雅·出車》:赫赫南仲,玁狁(xiǎnyǔn古族名)于襄。〔《漢書·叙傳》、《潛夫論·救邊》引襄作攘。〕
《詩·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毛《傳》:襄,除也。〕
《史記·龜策列傳》:西攘大宛。〔徐廣曰:攘,一作襄,襄,除也。
驤 xiāng ㄒㄧㄤ 息良切 心陽開四(心陽) 馬騰躍。
《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襄,《曲禮·正義》引作驤。〕
《漢書·叙傳》:雲起龍襄,化爲侯王,割有齊、楚,跨制淮、梁。
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襄xiāng
【释义】:
帮助;协助
襄办|襄理|襄助。
襄-金瓶梅字典
襄
xiāng 《广韵》:除也,止也,驾也,返也。亦州名。……又姓。 息良切 宕开三平阳心
[襄王]xiāng wáng,指战国时楚襄王。 生交巫女会襄。(二11下3)何似襄一梦中。(十一11上3)
襄-历代避讳字汇典
襄xiāng
见“218、桂”条。
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