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疑)是什么意思
疑-古文字通假字典
疑
(之疑yi)讀為擬(之疑ni),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稱》:“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正敵(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則相傷,雜則相方(妨)。”影本注以為疑讀為擬,謂相比擬。《群書治要》卷三十七引《慎子·德立》一段與此大體同文,疑皆作擬。又帛書《相馬經》二十下:“疑之凉月。”按《史記·平準書》:“人徒之費,擬於南夷。”《漢書·食貨志》擬作疑。
疑-古文字通假字典
疑
(之疑yi)讀為凝(蒸疑ninɡ),雙聲,之蒸陰陽對轉
阜陽漢簡《詩經》〇六九號:“……如疑脂,領如鰌餔……”毛詩《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按《莊子·達生》:“用志不分,乃疑於神。”《列子·黄帝》疑作凝。
疑通拟-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疑通拟
疑音nǐ。疑和拟上古同属疑纽之部,同音通假。疑的本义是疑惑,惑乱。《说文》:“疑,惑也。”通拟,比拟。《礼记·燕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不把地位高的公、卿当做宾,而把地位较低的大夫当做宾,是因为大夫不致于跟国君相比拟。孔颖达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于上。”)贾谊《论积贮疏》:“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政治力量不能完全通达全国,边远地方那些想跟皇帝比拟的人,就会一齐发难而战祸也就起来了。通,达,畅达。颜师古注:“疑,读曰拟,谓与天子相比拟。”)《汉书·谷永传》:“役百乾谿,费疑骊山。”(役使劳工之多百倍于修筑乾谿谷,花费钱财可跟秦始皇修建骊山墓比拟。乾谿,台名,即章华台,传说为楚灵王所建。)
疑通凝-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疑通凝
疑音níng。疑,上古属疑纽之部;凝,上古属疑纽蒸部。二字为双声通假。疑的本义是疑惑,疑乱。通凝,凝止,凝立,凝滞。《荀子·解蔽》:“以可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用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人的本能,来求可以被认识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如果不凝止在一定范围内,那么追求一生也不能全面掌握。理,事物的规律。没世穷年,指一辈子。)《仪礼·乡射礼》:“宾升西阶上,疑立。”(宾客登上西面的台阶,正立不动。)屈原《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船徘徊不向前进发,在湍急漩涡中凝滞不前。容与,双声连绵词,徘徊不前。淹,停留。回水,漩涡。)
疑-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疑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疑-古代汉语字典
疑yí
【释义】:
①疑惑,猜疑,怀疑。《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用如意动,认为聪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又为名词,疑问。《列子·汤问》:“其妻献疑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犹豫。《韩非子·解老》:“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吕氏春秋·不广》:“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③畏惧。《管子·小问》:“駮食虎豹,故虎疑焉。”(駮bó:猛兽名。)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④相似。《吕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迹,不可不察。”⑤古代官职名。《礼记·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师、保、丞:官名。)⑥通“拟”。比拟。《吕氏春秋·慎势》:“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疑-常用古汉语字典
疑yí
【释义】:
[名]疑问,疑难。《列子·愚公移山》: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动]①怀疑,猜疑。柳宗元《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苏轼《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司马迁《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用同“拟”。比拟。贾谊《论积贮疏》: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史记·苏秦列传》: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形]迟疑,犹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副]表揣测、估计。好像,仿佛。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疑yí
【中古音】:
【上古音】:
語其切
【通假字释义】:
疑之開三(疑之) 惑也。
【正字及释义】:
癡 chī
丑之切 徹之開三(透之) 不聰慧,獃。
《莊子·則陽》: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
擬 nǐ
魚紀切 疑止開三(疑之) 比擬,類似;揣度,估量。
《莊子·達生》: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管子·君臣下》:内有疑妻之妾。〔宋翔鳳:疑,讀儗(同擬)。〕
《荀子·堯問》:諸侯自爲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爲謀而莫己若者亡。〔劉師培云:疑,當作擬。〕
《韓非子·八説》:不事醫則疑於死。〔陳奇猷云:疑,借爲擬。〕
《禮記·燕義》:不以公卿爲賓,而以大夫爲賓,爲疑也。〔《正義》云:疑,擬也。〕
《史記·李斯列傳》:臣疑其君,無不危國。
《漢書·食貨志上》: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争起矣。〔顔師古云:疑,讀曰擬。〕
《漢書·谷永傳》:對問:役百乾谿,費疑驪山;靡敝天下,五年不成而後反故。
《漢書·師丹傳贊》:當王莽之作,外内咸服,董賢之愛,疑於親戚。〔顔師古云:疑,讀曰擬。〕
儗 nǐ
魚紀切 疑止開三(疑之) 僭儗,自比居上位者。
《韓非子·内儲説下》:五曰:參疑内爭。〔傅佛崖云:疑,儗之借字。《説文》:儗,僭也。〕
凝 níng
牛
切 疑證開三(疑蒸) 凝聚,集中。
《荀子。君道》: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梁啓雄云:疑同凝。〕
《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
《禮記·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釋文》:凝,本又作疑。〕
《春秋繁露·楚莊王》:宋伯姬恐不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
疑-通假字小字典
疑yí
语其切(疑之开三) 疑之平
怀疑,疑惑。《说文通训定声》:“疑,惑也。假借为
,又为擬(拟),又为嶷。”
通“拟”nǐ 鱼纪切(疑止开三) 疑之上 比拟。
役百乾谿,费疑骊山。(《汉书·谷永传》)——役使劳工之众,百倍于楚灵王修筑乾谿台;花费钱财之多,可与秦始皇修建骊山墓相比拟。〔乾谿:台名,即章华台。传为楚灵王所筑,一说楚襄王所建。〕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贾谊《论积贮疏》)——政治力量未能完全达到各地,远方那些有能力假冒名号自比天子的人,就会争相起来闹事了。〔颜师古注:“疑,读曰拟,谓与天子相比拟。”〕
疑-常用字详解字典
疑yí
甲
金
篆
□,14画。①不能确定是否真实;不能有肯定的意见;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疑惑|疑虑|疑心|疑忌△怀疑|迟疑|可疑|犹疑|将信将疑。②不能确定的;不能解决的
疑问|疑案|疑义|疑点。③指疑难问题
释疑|质疑|存疑|答疑。
〈辨〉疑字甲骨文象人持杖而立,左顾右盼,徘徊于歧路的样子;有时字有省略。金文或者改从彳为从辵,又加声符牛;或者改从彳为从止,又加声符“子”。篆书讹变为从子从止从匕从矢,字形已无法分析,楷书作疑。
疑-敦煌俗字典
疑yí
甘博136《道行般若經》卷第九:“莫自疑難。”
敦研175(3-2)《妙法蓮華經》:“皆當驚疑。”
P.2173《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卷上》:“爲斷疑故,爲起信解故。”“若有疑者,得斷疑故。”
S.6557《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答曰:‘蒙法師問!神會於此亦疑。’”“所以生疑。”浙敦026《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釋迦涅槃後,弥勒未興世,衆生有所疑,如何爲說之?”S.512《歸三十字母例》:“疑:吟迎言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言”錄作“音”,“
”錄作缺文。按:原卷所存“言
”二字皆古字,“
”即“漁”,又寫作“
”。顏元孫《干祿字書》:“
疑:上通,下正。”
P.2170《太玄真一本際經·聖行品》:“勿得起狐疑。”
Φ096《雙恩記》:“未說間,大衆有疑。”
Φ096《雙恩記》:“未測因由極貯疑。”
Φ096《雙恩記》:“免吾種種疑心起,幸望通傳何姓名。”
疑-汉语字源字典
疑yí
甲
金
篆
甲骨文的疑字,象一个人扶杖站立,左右旁顾之形;或从彳,表示出行迷路、犹豫不定的意思。疑的本义指迷惑、犹豫不定,引申为疑问、怀疑之义。
[疑似]是非难辨。
[疑义]指难于理解的文义或问题。
[疑神疑鬼]指神经过敏,无中生有。
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疑yí
【释义】:
①
不能确定;不相信
坚信不疑|半信半疑|疑惑。→②
因不信而猜测
行迹可疑|猜疑。→③
无法确定的;难于解决的
疑问|疑义|疑云|疑案|疑难。④
指疑难问题
存疑|质疑|释疑|答疑。→⑤
使猜疑的;使迷惑的
疑兵|疑阵。
疑-汉字异读字典
疑
㈠yí ①不相信;疑心。如:半信半疑。②不分明;难以确定。如:存疑;疑案。③疑忌。《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④古代天子辅佐之臣。《尚书大传·皋陶谟》:“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礼记·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
㈡níng 〔通〕通“凝”。《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易·坤》:“阴始疑也。”《释文》:“疑本作凝。”
㈢nǐ ①〔引〕安定;止息。《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②〔通〕通“拟”。比拟。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疑-金瓶梅字典
疑
(一)yí 《广韵》:不定也,恐也,惑也,嫌也。语其切 止开三平之疑
①犹豫不定。 待吃他又只管生疑。(五三7下5)伯爵正在迟疑。(五四7上9)
②怀疑,猜忌。 触目不分皆笑拙,见机而作又疑奸。(七三1上5)又说干碍人众,此有可疑。(四八3下1)
(二)当作“凝”níng,形近讹。 把栏杆凭倚疑望。(五二9下5)
(又讹作:齪)
疑-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