伇(伇)是什么意思
伇-古文字通假字典
伇
(《説文》役之古文,錫喻yi)或説讀為烈(月來lie),喻來準雙聲
殷墟甲骨文的四方和四方風名,見於一版大龜的叅年之辭,也見於一版大骨的記事刻辭。其北方風名曰伇。《合集》一四二九四:“〔北方曰〕伏,風曰伇。”《合集》一四二九五:“辛亥卜,内貞,帝(禘)于北方曰伏,風曰伇。叅〔年〕。”《山海經·大荒東經》謂北方“來風曰垡”,郭璞注:“垡音剡。”胡厚宣云“當即讀為剡字”,並引《説文》訓剡為鋭利。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四方和四方
的兩個問題》云據古音則伇應讀為烈。曾運乾《喻母古讀考》謂喻母四等字古讀定母,于氏則謂喻母四等字有的古也讀為來母。于氏舉五例以明之,其中如《論語·八佾》的“八佾舞於庭”,馬融注訓佾為列,以聲為訓。《楚辭·大招》:“清馨凍飲,不歠役只。”役應讀烈,謂只飲清淡馨香涼爽之酒,而不歠其醲厚酷烈者。《公羊傳·莊公二十年》:“大瘠者何,埨也。”何休注:“埨者民疾疫也。”埨與疫以聲為訓,猶役之通烈。北方“風曰伇”讀為烈或洌。《詩·豳風·七月》:“二之日栗烈。”毛傳訓“栗烈”為“寒氣”。《詩·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鄭玄箋:“烈烈猶栗洌。”烈字本作洌,俗字作冽。《詩·曹風·下泉》:“洌彼下泉。”毛傳訓洌為寒。《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風。”北方“風曰伇”,應讀作風曰洌,是指寒風言之。按《説文》:“役,戍邊也。伇,古文役从人。”
伇-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