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浴)是什么意思
浴-古文字通假字典
浴
(屋喻yu)讀為谷(屋見ɡu),叠韻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甲篇:“山川澫浴,不欽敬(?)行。”浴當讀為河谷之谷。又銀雀山竹簡《王法》:“一縣半豤(
)者,足以養其民。其半為山林溪浴,蒲葦魚鼈所出……”又銀簡《田法》:“小溪浴古(罟)罔(網)不得入焉,百而當一。”又郭店楚簡本《老子》甲簡二〇:“卑(譬)道之在天下也,猷(猶)少(小)浴之與江
(海)。”浴王弼本作谷。又上博楚竹書《孔子詩論》簡二六:“《北(邶)·白(柏)舟》悶,《浴風》
(悲)。”《浴風》即詩篇名《谷風》。《邶風》及《小雅》皆有《谷風》,此當為《邶風·谷風》。《詩序》云:“《谷風》,刺夫婦失道也。衛人化其上。淫於新昏(婚)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絶,國俗傷敗焉。”故云“悲”。又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簡二七~二八:“
(禹)乃從灘(漢)以南為名浴五百,從灘(漢)以北為名浴五百。”又《容成氏》簡三一:“東方為三俈,西方為三俈,南方為三俈,北方為三俈,以
〈
〉於谿浴,淒(濟)於
(廣)川。高山陞(登),蓁林内(入)焉以行正。”“溪浴”即“溪谷”。《吕氏春秋·古樂》:“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又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困》初六:“辰(臀)困于株木,入于要(幽)浴。”通行本《易》“要浴”作“幽谷”。又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道經》:“浴神不死,是胃(謂)玄牝。”“
呵其若浴。”“〔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恒德乃足。”“俾道之在天下也,猷(猶)小浴之與江海也。”又帛書《老子》甲、乙本《德經》:“浴得一以盈。”“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以上諸浴字通行本《老子》皆作谷。按《隸釋》三《老子銘》“浴神不死”,洪适釋以“浴神”為“谷神”。
浴-古文字通假字典
浴
(屋喻yu)讀為裕(屋喻yu),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箇(蠱)》六四:“浴父之箇,往見閵(吝)。”又帛書《六十四卦·
(晉)》初九〈六〉:“悔亡,復(孚)浴,无咎。”二浴字通行本《易》皆作裕。按《説文》:“裕,衣物饒也。從衣,谷聲。《易》曰有孚裕無咎。”
浴-古文字通假字典
浴
(屋喻yu)讀為俗(屋邪su),叠韻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變民習浴……”“習浴”應讀為“習俗”。按《史記·秦本紀》:“實鳥俗氏。”索隱:“俗一作浴。”
浴-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浴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浴-古代汉语字典
浴yù△
【释义】:
①洗身,洗澡。屈原《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发。)②鸟飞忽上忽下。《大戴礼记·夏小正》:“黑鸟浴。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③通“谷”。虚,空。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一: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家所谓“道”。霝:通“灵”。)又乙本《老子·道经》:“浴神不死,是胃玄牝。”(胃:通“谓”。玄牝:指道家所谓“道”。)④通“俗”。流俗,习俗。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上德如浴。”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苛难留民,变民习浴。”
【辨析】浴、沐、沫、洗、盥、洒。见“盥”字条。
浴-常用古汉语字典
浴yù
【释义】:
[动]洗澡。司马迁《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论语·先进》: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浴-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浴yù
【中古音】:
【上古音】:
余蜀切
【通假字释义】:
喻燭合四(余屋) 洒(洗)身也。
【正字及释义】:
谷 gǔ
古禄切 見屋合四(見屋) 山谷。
《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釋文》:谷,河上本作浴。谷、浴古通用。〕
浴-常用字详解字典
浴yù
从水谷声,形声,
,10画。洗澡
浴池|浴场△沐浴|淋浴。
〈辨〉浴字声符谷,读yù。
浴-敦煌俗字典
浴yu
雲24《八相變》:“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龍吐水,沐浴一身。”
浴-汉语字源字典
浴yu
甲
篆
甲骨文浴字,象一个人站在一个大盆子里面,周围水滴四溅,表示人在洗澡的意思。小篆浴字则从水谷声,变成了形声字。浴的本义为洗澡;引申为修养德性,使身心整洁,如“浴德”。
[浴血]全身浸于血泊之中。形容战斗激烈,血染全身。
浴-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浴yù
【释义】:
洗澡
沐浴|浴池|浴巾◇浴着朝阳|浴血奋战。
浴-金瓶梅字典
浴
yù 《广韵》:洗浴。 余蜀切 通合三入烛以
洗澡。 预备澡盆浴汤。(十一3上8)
浴-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