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藻)是什么意思
藻-古文字通假字典
藻
(宵精zao)通,雙聲叠韻
仰天湖遣策一九:“鑑又(有)繰縞。”湯餘惠《戰國銘文選》以為繰通藻。《禮记·明堂位》:“山節,藻棁。”釋文:“藻,本又作繰。”《禮記·雜器下》:“藻三采六等。”鄭玄注:“藻,薦玉者也。”
藻-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藻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藻-古代汉语字典
藻zǎo
【释义】:
①一种水草。《诗经·召南·采藏》:“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行潦:流动的水。)②华彩,华美。张衡《思玄赋》:“昭采藻与雕琭兮,璜声远而弥长。”(雕琭lù:玉饰,玉佩。璜:玉饰,形如半璧。弥:更加。)特指诗文的辞藻,文采。《汉书·叙传上》:“摛藻如春华。”(摛chī:舒展。)《文心雕龙·情采》:“理正而后摛藻。”③修饰。《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评》:“刘繇藻厉名行。”(厉:磨练。)《晋书·嵇康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土木形骸:把身体看得如同土木一样。)④古代帝王冕上穿玉的五彩丝绳。《礼记·玉藻》:“天子玉藻。”⑤垫玉的彩色板。《礼记·杂记下》:“藻三采六等。”
藻-常用古汉语字典
藻zǎo
【释义】:
[名]水藻。指藻饰图案。司马光《训俭示康》: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藻-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藻zǎo
【中古音】:
【上古音】:
子晧切
【通假字释义】:
精晧開一(精宵) 水草也。
【正字及释义】:
璪 zǎo
子晧切 精晧開一(精宵) 用彩絲貫玉綴在冕前下垂的飾物。
《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
《山海經·中山經》:嬰用一藻玉瘞。〔注:藻玉,玉有五彩者也。《定聲》:藻,假借爲璪。〕
藻-常用字详解字典
藻zǎo
从艸澡声,形声,
,19画。①藻类植物,隐花植物中的一类。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用细胞分裂、孢子或两个配子体相结合进行繁殖
红藻|褐藻|蓝藻。②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某些水生的高等植物
海藻|狸藻|金鱼藻。③文采;华丽的文辞
藻井|藻饰△辞藻。
〈辨〉藻字从艸,本指水草;泛指藻类植物。
藻-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藻zǎo
【释义】:
①
古代指水生藻,现在泛指藻类植物,即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多分布在淡水和海水中。主要有红藻、绿藻、蓝藻、褐藻等。→②
华美的色彩
藻井|藻舟。③
华丽的文辞
辞藻|藻饰。
藻-金瓶梅字典
藻
(一)zǎo 《广韵》:文藻。说文同下(薻,水草也)。 子皓切 效开一上皓精
水藻。 游鱼藻内惊人,粉蝶花间对舞。(十九2上3)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十五2下10)
(二)借作“躁”zào。 不知原来家中小大姐这等藻暴性子。(七九5上7)在床上睡着,只是急藻没好气。(七九13下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