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準

準(準)是什么意思

  • 準-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準zhǔn

    【中古音】:

    【上古音】:

    之尹切

    【通假字释义】:

    照凖合三(端文) 平也。

    【正字及释义】:

    肫 zhūn 章倫切 照諄合三(端文) 面頯(kuí顴),即顴骨。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顔。〔應劭云:凖,頰權凖也。段謂凖者肫之假借。〕

  • 準-历代避讳字汇典

    準zhǔn

    (一)

    南朝宋顺帝刘氏名準。

    〔改称〕〈官署名〉《宋书·顺帝纪》载:升明元年八月“戊午,改平准署。”同书《百官志上》云:“平准令,一人。丞一人。掌染。秦官也,汉因之。汉隶司农,不知何世隶少府。宋顺帝即位,避帝讳,改曰染署。”

    彦按:《宋书》“准”字多作“淮”,如:《王准之传》,北监本、毛本、殿本、局本并作“王淮之”,《羊玄保传》亦作“王淮之”。《庾悦传》:“父准,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各本并作“父淮”。《范泰传》:“颍川陈载……即太尉准之弟”,各本“准”亦作“淮”。钱氏《考异》以为:“史家避顺帝讳,改準为准,因讹为淮耳。”孙虨《宋书考论》则云:“今世通行准字,说者以为自寇莱公作相始。钱氏谓自宋顺帝,皆非也。《魏书·长孙肥传》,中山太守仇儒推郡盗赵准为主,造妖言云:‘燕东倾,赵当续。欲知其名,淮水不足。’时晋安帝隆安间也。则知此字俗用已久。”陈垣《举例》卷六亦曰:“‘準’之作‘准’,相传以为避刘宋讳,亦非也。《野客丛书》一四云:‘今吏文用“承准”字,合书“準”。说者谓因寇公当国,人避其讳,遂去“十”字,只书“准”。仆考魏晋石本,吏文多书此“承准”字。又观秦汉间书,与夫隶刻,平準多作“准”,知此体古矣。’刘宋顺帝名準,改平準令曰染署令,未尝以‘準’之作‘准’为避讳也。”王、陈、孙诸氏说是,今本《宋》及《南齐》两书《校勘记》因袭钱氏之说,不知是何道理。

    (二)

    宋真宗朝宰相、莱国公寇氏名準。

    〔疑误〕《天中记》卷二四引《求剑录》云:“寇准当轴,人逊其讳,去‘十’为‘准’,至今诗书承用之。”于慎行《杂记》亦云:“今制平行文移,率用‘准’字,即‘準’也。唐以来皆用‘準’字,至準为相,省吏始减去‘十’字。”

    彦按:其说非是。见本条之(一)按。

    (三)

    宋徽宗朝太师、鲁国公蔡京,父名準。

    〔改称〕〈官署名〉《石林燕语》卷四云:“京师旧有平准务,自汉以来有是名。蔡鲁公为相,以其父名準,亦改为平货务。”

    〔疑误〕《梁溪漫志》卷一云:“省中出敕,旧用‘準’字辄去其下‘十’字,或云蔡京拜相时省吏亦避其父名。然王禹玉父亦名準,而寇莱公亦尝作相,不知书敕避讳自何时始也。”

    彦按:‘準’字作‘准’,汉《桐柏庙碑》已见,无关避讳。参见本条之(一)按。

  • 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