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哆)是什么意思
哆-古代汉语字典
哆chǐ
【释义】:
①张嘴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形似簸箕。)陆游《鹅湖夜坐书怀》:“拔剑切大肉,哆然如饿狼。”②分散的样子。《谷梁传·僖公四年》:“于是哆然外齐侯也。”韩愈《元和圣德诗》:“群星从坐,错落侈哆。”③通“侈”。放纵。《法言·吾子》:“述正道而邪哆者有矣。”
哆-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哆chǐ
【中古音】:
【上古音】:
尺氏切
【通假字释义】:
穿紙開三(透歌) 張口也。
【正字及释义】:
侈 chǐ
尺氏切 穿紙開三(透歌) 放縱。
揚雄《法言·吾子》: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
哆-常用字详解字典
哆duō
从口多声,形声,
,9画。哆嗦:指发抖。
哆-敦煌俗字典
哆duǒ
P.3906《碎金》:“口哆脣:丁我反。”按:此字《廣韻》音“尺氏切”,又音“丁可切”、“勅加切”、“昌者切”,《漢語大字典》列出六音而無“duǒ”者。《廣韻·馬韻》:“哆,脣下垂皃。”即此義也。
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哆chǐ
【释义】:
〈文〉形容张嘴的样子。另见duō。
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哆duō
【释义】:
[哆嗦]duōsuo
颤抖;战栗
冻得浑身打哆。
另见chǐ。
哆-汉字异读字典
哆
㈠chǐ ①张口貌。《说文》:“哆,张口也。”《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事南箕。”②放佚。《法言·吾子》:“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③哗然;纷纷指责貌。《榖梁传·僖公四年》:“于是哆然外齐侯也。”
㈡duō 〔复〕哆嗦;发抖;颤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