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核)是什么意思
核-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核-古代汉语字典
核hé△
【释义】:
①果核。《礼记·曲礼上》:“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魏学洢《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也指有核的果品。《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殽核维旅。”(楚:整齐。旅:摆设。)②核心。《论衡·量知》:“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③真实。《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④考查,核查。《论衡·问孔》:“核道实义,证定是非。”《汉书·刑法志》:“其审核之,务准古法。”
核-古代汉语字典
核xuàn
【释义】:
①黑色的礼服。《淮南子·齐俗》:“尸祝袀核。”(构jūn:纯色。)②[核服]盛服。左思《蜀都赋》:“都人士女,核核靓装。”(靓jìng装:艳妆。)
核-常用古汉语字典
核hé
【释义】:
[名]①果核,果实内保护种子的硬壳。魏学洢《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礼记·曲礼上》:赐果于君前,有核者怀其核。②果品。苏轼《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动]考察,对照。范晔《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孔稚珪《北山移文》:核玄玄于道流。
核-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核hé
【中古音】:
【上古音】:
下革切
【通假字释义】:
匣麥開二(群職) 蠻夷以木皮爲篋,狀如籢(lián鏡匣)匴(suàn冠箱)。
【正字及释义】:
覈 hé
下革切 匣麥開二(群錫)
(一)真實。
《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録。
《文選》馬融《長笛賦》:融既博覽典雅,精核數術,又性好音,能鼓琴吹笛。〔李善注:核與覈古字通。〕
(二)對照,考查。
《論衡·問孔》:凡學問之法,不爲無才,難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
《漢書·宣帝紀贊》: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
《漢書·刑法志》:其審核之,務準古法。〔顔師古云:核,究其實也。〕
核1-常用字详解字典
核1hé
覈⑤
从木亥声,形声,
,10画。①核果中心的坚硬部分,内含果仁
核1仁|核1桃△杏核1|桃核1。②像核的
核1心。③物体中心像核的部分
地核1|细胞核1。④指原子核、核能、核武器等
核1装置|核1讹诈。⑤仔细地对照考察
核1查△审核1。
核2-常用字详解字典
核2hú
同“核1②”。用于口语
冰核2儿|梨核2儿|煤核2儿。
〈辨〉核字从木,本义指一种树,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用它的皮做箱箧,状如镜匣,读gāi;借用果核字,读hé。果核的核本当作覈,覈,篆书从两敫声;襾读yà,表示覆盖或包裹;外面被严密包裹、里面坚实的东西就是覈,所以草木的果实称覈。楷书讹变作覈。敫读jiǎo。但是,自从借核为覈,果核就以核字为正体,可能是核从木的原故。又,两用为偏旁,又表示反复、多方面着眼的意思,因此覈字又有验证、核实的意思,今也一并作核。
核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核1hé
【释义】:
①
果实中心包含果仁的坚硬部分
枣核1|桃核1|杏核1。→②
物体中心像核的部分
细胞核1|菌核1原子核1。③
特指原子核
核1能|核1武器|核1装置|核1燃料。
核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核2hé*覈
【释义】:
对照;考查
核2算核2定|核2对|审核2|考核2。
另见hú。
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核hú
【释义】:
[核儿]húr义同“核1”(hé)①②,用于口语
梨核|煤核|冰核。
另见hé。
核-汉字异读字典
核
㈠hé 〔又〕hú 果实内保护种子的硬壳。如:桃核。
㈡hé ①〔引〕指桃、杏、李、梅等有核的果品。《诗·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殽核有旅。”②〔引〕原子核的简称。如:核武器;核聚变。③〔形〕“覈”字的简化,合并为核。如:核实;核准。
核-金瓶梅字典
核(胡)
hé 《广韵》:果中核。 下革切 梗开二入麦匣
果中核。 一碟羊角𤆑葱炒的核桃肉。(四九15下2)
核-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