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恒

恒(恒)是什么意思

  • 恒-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恒-古代汉语字典

    恒gèng

    【繁体字】:恆

    【释义】:

    见“恒(恆)”㈡。

  • 恒-古代汉语字典

    【繁体字】:恆

    【释义】:

    ㈠ héng ①永久,固定。《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刘禹锡《天论上》:“(天)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卑:低。已:止。)特指恒心。《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引申为规律,规则。《国语·越语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②经常,常常。《左传·文公元年》:“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举:立,此指确立太子。少shào:年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庸蜀之南,恒雨少日。”③普通,平常。《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贤人,非恒士也。”《论衡·恢国》:“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笃dǔ剧:指病严重。)

    ㈡gèng ④月上弦渐满的样子。《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⑤周遍,遍及。《诗经·大雅·生民》:“恒之秬秠。”(种遍秬和秠。秬jù:黑黍。秠pī:一壳有二米的黑黍。)

  • 恒-常用古汉语字典

    恒héng

    【释义】:

    [副]表示经常。经常。刘基《说虎》: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

  • 恒-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恒héng

    【中古音】:

    【上古音】:

    胡登切

    【通假字释义】:

    匣登開一(群蒸) 常也。

    【正字及释义】:

    gèn 古恒切 見登開一(見蒸) 竟極,延展。

    《詩·大雅·生民》:恒之秬秠,是穫是畝。〔《釋文》:恒,本又作,案亙爲之古文。〕

    《周禮·考工記·弓人》:恒角而短,是爲逆橈。〔恒,鄭讀爲搄。段據《説文》正爲。〕

    《漢書·叙傳上》:潛神默記,恒以年歲。〔注引如淳云:恒音亘竟之亘。《説文》:,竟也。恒爲之省借。〕

    亘 gèng 古鄧切 見嶝開一(見蒸) 連續。

    《漢書·敍傳·答賓戲》:潛神默記,恒以年歲。〔如淳云:恒音亘竟之亘。〕

    緪 gèng 古恒切 見登開一(見蒸) 大繩,粗索。

    《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釋文》云:恒,本亦作。引申爲月之上弦。〕

  • 恒-常用字详解字典

    恒héng

    从心亘声,形声,,9画。①恒心,持久不变的意志△有恒|持之以恒。②永久;持久恒产|恒量△永恒。③平常的;经常的恒温|恒态。

    〈辨〉恒字声符亘,本应作,读gèng,讹变作亘◇恒与姮声符同,读音也同;与桓、洹、宣等声符不同,其声符亘读xuān,桓洹读huán,宣读xuān。与亘非一字,今都写作亘。

  • 恒-敦煌俗字典

    恒héng

    敦研020(9-2)《大般涅槃經》:“若有眾生於二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按:“怛”字与此形近易乱,例如敦博004《道行般若經》卷第五:“是者以爲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之所制持。”其字原形作“”。

  • 恒-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恒héng*

    【释义】:

    长久;固定不变的恒心|恒温|永恒。→②恒心,持久不变的意志持之以恒|有恒。→③经常的;通常的恒言(常用语)|恒量。

  • 恒-汉字异读字典

    ㈠héng ①长久;固定不变。如:永恒。②指恒心。如:持之以恒。③经常。如:人之恒情。④一般的;普通的。《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贤人,非恒士也。”⑤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震上。⑥姓。明代有恒裴。

    ㈡gèng ①〔通〕通“縆”。月上弦。《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②〔引〕遍;满。《诗·大雅·生民》:“恒之秬秠。”③〔通〕通“亘”。绵延。《汉书·叙传上》:“恒以年岁。”

  • 恒-金瓶梅字典

    héng 《广韵》:常也,久也。 胡登切 曾开一平登匣

    经常。 在下常领教诲,今又为堂尊,受益恒多。可幸可幸。(七十4下9)

  • 恒-历代避讳字汇典

    恒héng

    (一)

    西汉孝文皇帝刘氏名恒。

    〔代字〕以“常”代“恒”:

    《汉书·文帝纪》注引荀悦云:“讳‘恒’之字曰‘常’。”

    〈名字〉春秋齐简公相田恒,(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改作“田常”。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字子恒,《孔子家语》卷九则称“字子常”。

    〈山水名〉《〈左传·桓公六年〉正义》曰:“汉文帝讳恒,改北岳为常山。”

    《尚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史记·夏本纪》作“太行常山。”又,《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夏本纪》作“常、卫既从”。司马贞《索隐》云:“此文改恒山、恒水皆作‘常’,避汉文帝讳故也。”

    〈郡名〉《汉书·地理志上》常山郡,张晏曰:“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

    又,《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十七年十月,“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食常山郡。”李贤注亦曰:“本恒山郡,避文帝讳改为常山。”

    〈封号〉《史记·项羽本纪》:“故立(张)耳为常山王”,《吕太后本纪》:“子不疑为常山王”,“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五月丙辰,立常山王义为帝,……以轵侯朝为常山王”,等等,“常山王”本皆为“恒山王”,司马迁避汉文帝讳而追改。

    〈星名〉《春秋·庄公七年》:“恒星不见”,《春秋繁露·奉本篇》则云“常星不见”。

    〈药名〉《御览》卷九九二引《吴氏本草》曰:“蜀漆叶’一名恒山。”然后世医书皆称“常山”,当亦避汉讳改。

    〈引文〉《尚书·洪范》:“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史记·宋微子世家》改作“常雨若”““常旸若”、“常奥若”、“常寒若”、“常风若”。

    〔疑误〕或谓传说中月宫仙女本名“姮娥”,汉人避文帝讳,改作“嫦娥”。如《辞源》(修订本)〔姮娥〕条云:“姮,本作‘恒’,俗作‘姮’。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汉语大字典》“嫦”字下亦列词条〔嫦娥〕而注云:“也作‘姮娥’。汉文帝名恒,(2)因避其讳而改姮为嫦。”然杨慎《丹铅总录》卷一三则云:“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也。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也,见于《吕氏春秋》。《春秋左传》有常仪靡,即常仪氏之后也。后讹为嫦娥,以‘仪’‘娥’音同耳。”其说似有理,则“嫦娥”之称,未可遽定为避汉文帝讳。

    又,或谓汉文帝名恒,改恒农郡曰弘农。近人陈垣已驳其误,《举例》卷六难曰:“弘农汉武吋置,文帝时未有恒农,从何而改!”

    (二)

    北魏京兆王元子推,子名恒。

    〔改称〕〈人名〉《魏书·京兆王传》云:京兆王元子推,子恒“字景安,粗涉书史。恒以《春秋》之义,为名不以山川,(3)表求改名芝。”(4)

    (三)

    唐穆宗李氏名恒。

    〔改称〕〈州县名等〉《新唐书·地理志七下》羁縻州,戎州都督府有“武镇州”,注云:“本武恒,避穆宗名改。”

    又《册府》卷三云:唐穆宗,元和十五年即位,“改恒岳为镇岳,恒州为镇州,定州恒阳县为曲阳县,恒王房子孙为泜王房。”(5)

    〔代字〕以“常”代“恒”:

    〈封号〉《新唐书·薛收传》云:“(薛)伯阳子谈,尚玄宗恒山公主。”同书《诸帝公主·玄宗二十九女传》则云:“常山公主,下嫁薛谭。”彦按:薛谭即薛谈,常山公主即恒山公主。《举例》卷六曰:“恒避穆宗讳改为常,谈避武宗讳改为谭耳。”

    〈引文〉《道山清话》云:“庆历中,胡瑗以白衣召对,侍迩英讲《易》。读《乾》‘元亨利贞’,不避上御名,(6)上与左右皆失色,瑗曰:‘临文不讳。’(7)后瑗因言《孟子》‘民无恒产’,读为‘常’,上微笑曰:‘又却避此一字。’盖自唐穆宗已改‘常’字,积久而读熟。”

    〔疑误〕或谓唐穆宗名恒,改恒农作常农,则无是事。《举例》卷六曰:“唐神龙初改弘农为恒农,开元十六年已复故名,穆宗时安得恒农而改之?”

    (四)

    宋真宗赵氏名恒。

    避正讳“恒”:

    〔改称〕〈县名〉《宋史·地理志三》永兴军路虢州虢略县,注云:“唐弘农县。建隆初,改恒农。(8)至道三年,改今名。”

    〈封号〉《宋史·礼志八》载,宣和五年礼部上言,拟封“秦将王翦镇山伯”。彦按:此亦以真庙讳“恒”,遂不称“恒山”而称“镇山”。

    〔代字〕①以“常”代“恒”:

    〈姓氏〉《通志·氏族六》云:“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氏。”

    〈人名〉《宋书·蔡兴宗传》:“太子左率殷常”,《南史》作“殷恒”。李慈铭《宋书札记》曰:“殷常当作殷恒,赵宋讳改,应据《南史》正。”

    《魏书·萧衍传》:正始三年八月,“将军元常攻克固城”,《校勘记》曰:按卷八《世宗纪》正始三年八月、卷六五《邢峦传》作‘元恒’。这里本当作‘元恒’,宋刻印时避宋讳改。”

    《新五代史·马殷传》:“拓拔常为仆射”,《通鉴》作“拓跋恒”,《举例》卷四云:“《史》作‘常’,避真宗讳。”

    又,《宋史·北汉刘氏传》:“段常为枢密使”,《校勘记》曰:“段常《长编》卷四同。《长编》卷一、《通鉴》卷三九三都作‘段恒’。”疑亦当以“段恒”为是,作“段常”者,宋人讳改。

    〈州县名等〉《册府》卷三云:“唐穆宗讳同于真宗……(元和)十五年即位,改常岳为镇岳,常州为镇州,定州常阳县为曲阳县,常王房子孙为泜王房。”(9)所言“常岳”、“常州”、“常阳”、“常王房”之“常”,本来该当作“恒”,并避宋真宗讳改。

    《宋史·地理志三》永兴军路虢州虢略县,注云:“唐弘农县。建隆初,改常农。”此“常农”亦后来史官避真宗讳所追改,建隆初实改“恒农”,今《辞海》(1979年版)于“弘农”下注亦称:“宋初改名常农”,则是沿袭《宋史》原文致误。

    又,《北齐书·皮景和传》:“赠侍中、使持节、都督定、常、朔、幽、安、平六州诸军事……”《校勘记》曰:“按当时无‘常州’,本是‘恒’字,宋人避讳改。”

    〈篇籍〉《论语·述而篇》:“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宋石经,此诸“恒”字,并讳改作“常”。(10)

    ②以“泰”代“恒”:

    〈篇籍〉《汇考》卷二〇云:“米芾《千字文》:‘岳宗泰岱’,(11)不代以‘常’者,恐与‘四大五常’复也。”

    〔更读〕《十一经问对》卷二《孟子问对》,问曰:“《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文公上》‘恒产’、‘恒心’,皆训‘常’,读亦‘常’。今之小学,盍从胡登反?本音如何?”对曰:“此恒字系宋真庙讳,今已革命,合依《周易。恒卦》,照十七登韵本音为正。……《易·乾卦》‘进退无恒’、‘上下无常’,今老于儒学者尚有‘常常’之读,何责小学!”是宋人曾经出于回避真宗讳之需要,更读“恒”字作“常”。

    〔疑误〕或谓宋真宗名恒,改恒山为常山,则误。《举例》卷六曰:“恒山,唐穆宗时已改为镇州,宋真宗又安得恒山而改之?”

    又,据《礼部韵略》附载《淳熙重修文书式》,宋真宗嫌名尚有“峘、姮、佷、𣘇”四字须回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