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飢)是什么意思
飢-古代汉语字典
飢jī
【释义】:
①饿,飢饿。《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飢色,野有饿莩。”(莩piǎo:饿死的人。)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飢日已高。”②通“饥(饑)”。五谷不成熟,荒年。《淮南子·天文》:“四时不出,天下大飢。”《汉书·武帝纪》:“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飢,人相食。”
【辨析】1.飢、饑。“飢”是飢饿,“饑”是荒年,在先秦分别是显著的。虽然也以“饑”代“飢”,但荒年的意义绝不写作“飢”。后来才逐渐混用了。2.飢、饿。见“饿”字条。
飢-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飢jī
【中古音】:
ㄐㄧ
【上古音】:
居夷切
【通假字释义】:
見脂開三(見脂) 餓也。
【正字及释义】:
饑 jī ㄐㄧ 居依切 見微開三(見微) 五穀不熟,荒年。
《楚辭》嚴忌《哀時命》:倚躊躇以淹留兮,日飢饉而絶糧。
《淮南子·天文》:四時不出,天下大飢。
《漢書·翼奉傳》:今東方連年飢饉。
《後漢書·公孫述傳》:今山東飢饉,人庶相食。
《三國志·蜀書·先主劉備傳》注引《魏書》曰:是時人民飢饉,屯聚鈔暴。
飢-敦煌俗字典
飢jī
敦研365《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人民飢饉,死亡者眾。”按:古“饑荒”字作“饑”,“飢餓”字作“飢”,“饑”、“飢”二字意義有別。然而敦煌文獻已經不易分清二字用法,蓋“饑”字繁難不便,遂皆改寫“飢”字。
成96《目連變文》:“飢餐孟(猛)火傷喉胃,渴飲熔銅損肝腸。”
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無聞漿水之名,累月經年,受飢羸之苦。”
Φ096《雙恩記》:“當時苦惱,大患飢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S.370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見阿孃飢,白言:‘世尊,每月十三、十四日可不[得]否?要須待一年之中七月十五日始得飯喫?’”
P.2305《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但得仙人談妙法,誰憂山內忍飢齋?”按:此形已經與現行簡化字相似。
飢-金瓶梅字典
飢(饑 )
jī 《广韵》:饥饿也。 居夷切 止开三平脂见
饥饿。 那钱痰火口渴肚飢,也待要吃东西了。(五三17上2)上下寻人虎飢渴。(一6下2)
飢-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