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寄)是什么意思
寄-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寄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寄-古代汉语字典
寄jì
【释义】:
①委托,托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引申为托人递送。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②依附,寄居。《战国策·齐策四》:“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属zhǔ:嘱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今成语有“寄人篱下”。引申为暂时存放。《南史·江淹传》:“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③借。《战国策·东周策》:“寡人将寄径于梁。”④古代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寄-常用古汉语字典
寄jì
【释义】:
[动]①寄居,依附。《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寄寓于表。②寄托,托付。诸葛亮《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③托人传达或递送。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归雁如今不寄书。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
寄-常用字详解字典
寄jì
从宀奇声,形声,
,11画。①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
寄居|寄宿|寄生|寄养。②托付
寄存|寄托|寄予|寄售。③邮寄
寄递|寄费△邮寄。④干亲
寄儿|寄父。
〈辨〉寄从宀,本义为栖身于别人屋下。奇为声符。
寄-敦煌俗字典
寄jì
敦研361《佛經》:“爲夫妻心常如寄室家。”
敦研004(2-2)《優婆塞戒經》:“國王大臣,受寄詆漫,不知恩者。”
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寄jì
【释义】:
①
委托
寄希望于青年|寄存寄养|寄托。→②
依附
寄人篱下|寄居|寄食|寄宿。③
本无亲属关系而以亲属关系相认的
寄父|寄母寄子。→①
〈文〉托人传送
寄书故友。⑤
通过邮局传递
寄信|寄包裹|邮寄。
寄-金瓶梅字典
寄
(一)jì 《广韵》:寄附。说文,託也。 居义切 止开三去寘见
①依附放置。 先打发小儿、令爱,随身箱笼家活,暂借亲家府上寄寓。(十七3下10)转得许多金银,要使一心腹人,送上东京亲眷处收寄(二1上9)
②托人梢送。 差人寄了一封书来。(四七2上2)
(二)当作“專”zhuān,草写形近讹。 寄委春鸿来安浇灌茶水,[不得]有误。(七二19下3)
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