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糾)是什么意思
九通纠-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九通纠
九音jiū。九和纠上古同属见幽纽部,同音通假。九的本义是数词九。《玉篇》:“九,数也。”通纠,纠集,集合。《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多次纠集诸侯盟会,不用战争,都是靠管仲的力量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按:《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作“桓公是以纠合诸侯。”《僖公二十四年》:“纠合宗族。”可证。)《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耜(tuósì)而九杂天下之川。”(大禹亲自拿着盛土器和锄头来汇集天下的河流。橐,盛土器。耜,锹,锄。杂,集。)魏源《圣武集》卷五:“饭厄鲁特刺(là)麻六千余,供养以九集。”(给困难又很迟钝的喇嘛六千多人饭吃,用集合他们的办法供养。鲁,笨,愚钝。刺麻,同喇嘛,我国藏族、蒙族对喇嘛教僧侣的尊称。)
纠-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纠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纠-古代汉语字典
纠jiǎo
【繁体字】:糺
【释义】:
见“纠(糺)”㈡。
纠-古代汉语字典
纠
【繁体字】:糺
【释义】:
㈠ jiū ①绞合的绳索。《史记·南越列传论》:“成败之转,譬若纠墨。”(墨:同“纆”,绳索。)杨雄《解嘲》:“徽以纠墨,制以锧鈇。”(徽:捆。锧zhì:刀砧。鈇fū:铡刀。)又为绞合,缠绕。屈原《九章·悲回风》:“纠思心以为纕兮。”(纕xiāng:佩带。)[纠纠]交错缠绕的样子。《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②聚集,集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召shào穆公:即召公虎。成周:地名。)③督察,督责。《周礼·天官·小宰》:“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引申为纠正,矫正。《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④检举,《后汉书·王畅传》:“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
㈡jiǎo ⑤[窈纠]体态轻盈柔美的样子。《诗经·陈风·月出》:“舒纠纠兮,劳心悄兮。”
纠-常用字详解字典
纠jiū
糾
糺
甲
篆
从糹丩声,形声,
,5画。①缠绕
纠缠|纠纷|纠葛。②集合
纠集|纠合|纠结。③矫正
纠正|纠偏|纠察。
〈辨〉纠字声符丩读jiū。其实,丩字为纠的本字,甲骨文、篆书都象二丝绳或藤蔓交结的形状,义为缠绕。后来繁化作纠。加糸为形符。糸读mì,古文字字形象丝束之形,详见系字下,义为细丝;用为偏旁,表示和丝及丝织品有关的意义,在左楷书写作糹,简化作纟,俗称“绞丝旁儿”,与单用时写法不同。糺为纠的讹体,今并作纠。
纠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纠1jiū糾*糺
【释义】:
①
〈文〉绞合的绳索。→②
集合;聚集(多用于贬义)
纠1合|纠1集。→③
缠绕
纠1结|纠1缠。
(一)统读jiū,不读jiǔ。(二)“纠合”“纠集”的“纠”,《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不要写作“鸠”。
纠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纠2jiū糾*糺
【释义】:
①
矫正,把有偏差、有错误的事物改正过来
有错必纠2|纠2偏|纠2正。→②
督察
纠2察。
纠-汉字异读字典
纠
㈠jiū 〔又〕旧读jiǔ ①三股的绳索。引申为缠绕,纠缠。《楚辞·九章·悲回风》:“纠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②结集;连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昭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③督察;矫正。如:纠察。④通“赳”。武勇貌。“赳赳武夫”亦作“纠纠武夫”。
㈡jiǎo 窈纠,旧谓妇女行步舒缓的样子。《诗·陈风·月出》:“舒窈纠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