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剋)是什么意思
剋通刻-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剋通刻
剋音kè。剋和刻上古同属溪纽职部,同音通假。剋的本义是战胜。《尔雅·释诂上》:“剋,胜也。”通刻,割,铭刻,刻薄等义。《列子·汤问》:“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纪昌、飞卫二人在胳臂上割出血来发誓,不能够对别人告诉射箭的技能。术,方法,技艺。)曹
《六代论》:“胡亥少习剋薄之教,长遵凶父之业。”(胡亥从小学习、受到刻薄人的教育,长大沿着凶恶父亲秦始皇的事业做下去。)《拾遗记·虞舜》:“有亲死者,剋木为影,事之如生。”(有父母死去的,用木头雕刻双亲生前的形象,事奉如生前一样。)
剋-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剋kè
【中古音】:
【上古音】:
苦得切
【通假字释义】:
溪德開一(溪職) 《玉篇》:除也,勝也。
【正字及释义】:
克 kè
苦得切 溪德開一(溪職)
(一)戰勝,取勝。
《韓非子·初見秦》: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剋天下矣。
(二)克己。克制自己。
《後漢書·周舉傳》:成湯遭災,以六事剋己。
《後漢書·陳寔傳》:宜深
反善。
韓愈《岳陽樓别竇司直》詩:生還真可喜,剋己自懲創。
刻 kè ㄎㄜ 苦得切 溪德開一(溪職)
(一)雕刻。
漢·《曹娥碑》:或有
面引鏡,剺耳用刀。
《列子·湯問》:請爲父子剋臂以誓,不得告術於人。
(二)銘刻於心,永志不忘。
《三國志·吴書·賀齊傳》注引《江表傳》:謹以剋心,非但書諸紳也。
(三)苛急。
《宋書·朱脩之傳》:然性儉剋,少恩情。
尅 剋-敦煌俗字典
尅 剋kè
敦博01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九:“乃至一漏尅頃。”
S.2832《願文等範本·律座主散講》:“鳴寒磬已(以)尅時,引香風而遶座。”
S.388《正名要錄》:“剋:楯。”“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
S.189《老子道德經》:“重積德則無不刻(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剋-金瓶梅字典
剋(尅)
kè 《广韵》:剋己,又必也,杀也,急也。 苦得切 曾开一入德溪
①妨害。 眼不哭而泪汪汪,心无虑而眉缩缩,若无刑剋,必损其身,妻宫剋过方可。(二九6下6)
②剋扣。 例见“尅”字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