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陵

陵(陵)是什么意思

  • 陵-古文字通假字典

    (蒸來linɡ)讀為菱(蒸來linɡ),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加(痂)》:“以小童弱(溺)漬陵,以瓦器盛,以布蓋,置突上五六日……”“冶烏(喙)四果(顆)、陵一升半,以南(男)潼(童)弱(溺)一斗半并□,煮熟,□米一升入中,撓,以傅之。”又《五十二病方·乾騷(瘙)方》:“熬陵一參,令黄……”又馬王堆帛書《雜療方》:“一曰:每朝啜闌(蘭)實三,及啜陵。”“陵”、“陵”通作“菱芰”,《説文》作蔆,云:“芰也。”或作菱。按《戰國策·秦策三》:“至於蔆水。”《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蔆作陵。

  • 陵通凌-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陵通凌

    陵音líng。陵和凌上古同属来纽蒸部,同音通假。陵的本义是大土山。《说文》:“陵,大阜也。”通凌,侵犯,凌辱。《左传·昭公元年》:“无礼而好陵人,怙(hù)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不懂礼仪却喜欢侵犯别人,依仗富有却轻视他的上级,他不能长久了。怙,依仗,凭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对诸多在自己之上的贵族和有权势的人不愿表示敬意,一定要凌辱他们。右,古人崇右,表地位高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逼迫而死去。巡徼,本为动词巡查,此作名词,指巡查的队伍。)

  • 陵-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陵-古代汉语字典

    陵jùn

    【释义】:

    同“峻”。山高而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径陵赴险。”(径:经过。)张衡《西京赋》:“修路陵险。”(修:高,长。)

  • 陵-古代汉语字典

    陵líng

    【释义】:

    ①大土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殽:崤山。)又为山峰。古诗《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②坟墓。《国语·齐语》:“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聊斋志异·促织》:“有古陵蔚起。”(蔚起:在草丛中凸起。)特指帝王的坟墓。《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李白《忆秦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③登上,升。《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亲鼓,士陵城。”(鼓:击鼓。)曹植《洛神赋》:“径通谷,陵景山。”④乘,凌驾。曹植《洛神赋》:“陵波微步。”《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勇气陵云。”引申为超越。《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遽:急促。)⑤侵犯,欺侮。《国语·晋语五》:“袭侵之事,陵也。”《战国策·燕策三》:“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⑥严密。《荀子·富国》:“其于礼义节奏也,陵谨尽察。”(节奏:指礼法的细目。)又《致士》:“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生民:养民。)⑦磨砺。《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劲。”⑧[陵迟]1.山的坡度愈下愈缓。引申为衰微。《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陵故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陵。”(绳墨:指法律。稍:渐渐。)也作“陵夷”。《汉书·成帝纪》:“帝王之道,日以陵陵。”2.古代一种酷刑,即剐刑。《辽史·耶律牒蜡传》:“牒蜡不降,陵陵而死。”

    【辨析】1.陵、山、嶺、丘。石头大山为“山”,山峰为“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为“丘”,大土山为“陵”。2陵、凌、淩。见“凌”字条。

  • 陵-常用古汉语字典

    陵líng

    【释义】:

    [名]①大土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左传·殽之战》: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②大的坟墓。古代多指帝王陵墓。蒲松龄《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动]欺侮,欺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陵-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陵líng

    【中古音】:

    【上古音】:

    力膺切

    【通假字释义】:

    來蒸開三(來蒸) 大阜(土山)也。

    【正字及释义】:

    凌 líng 力膺切 來蒸開三(來蒸)

    (一)侵侮。

    《國語·晉語五》: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憚之,襲侵之事,陵也。〔韋昭注:以大陵小也。〕

    《韓非子·説疑》:一言而不聽,一事而不行,則陵其主以語。

    《韓非子·亡徵》: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

    《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春秋繁露·爵國》:豪傑俊英不相陵,故治天下如視諸掌上。

    《説苑·至公》:是臣棄君,下陵上也。

    (二)渡過,踰越。

    《禮記·檀弓上》:故事雖遽不陵節。

    《史記·秦始皇本紀》: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正義》陵作凌,猶歷也。〕

  • 陵-通假字小字典

    陵líng

    力膺切(来蒸开三) 来蒸平

    大土山。《说文》:“陵,大阜也。”

    通“凌”líng 力膺切(来蒸开三) 来蒸平 欺凌、欺侮、凌辱。

    无礼而好陵人,(《左传·昭公元年》)——没有礼节而又喜欢欺侮人。

    在上位,不陵下。(《礼记·中庸》)——在上位的人,不要欺侮在下位的人。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哨兵凌辱逼迫而死。

  • 陵-常用字详解字典

    陵líng

    从阜夌声,形声,,10画。①大土山陵谷△山陵|丘陵。②高大的坟墓。旧时特指帝王的坟墓,今也指领袖或烈士的坟墓陵园|陵墓|陵寝△明陵|定陵|始皇陵。

    〈辨〉陵字声符夌读líng。

  • 陵-敦煌俗字典

    陵líng

    S.1086《兔園策府》:“陵天樞而絕紀号。”

    S.388《正名要錄》:“陵:丘。”“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按:顏元孫《干祿字書》:“陵:上通,下正。”

    P.3742《二教論》:“《蜀記》曰:‘張陵避病於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術。’”

    S.2832《願文等範本·滿月事》:“惟夫人清風溢路(露),桂竹陵霜;千賢奪星中之星,麗質瑩荆山之玉。”

  • 陵-汉语字源字典

    陵líng

    甲 金 

    甲骨文的陵字,从阜从大,象人沿斜坡阶级登上土山之形。因此,陵字的本义即指登山,又专指土山;而由登山之义更引申为上、升、超越、凌驾、欺压等义。

    [陵夷]由高丘变为平地,喻指衰落。

    [陵谷]指地面高低形势的变动,后亦用以喻世事的变化。

  • 陵-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陵líng

    【释义】:

    土山丘陵|山陵。→②坟墓,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在也指领袖或烈士的坟墓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中山陵|烈士陵园。

  • 景陵-历代避讳字汇典

    景陵jǐng líng

    清圣祖玄烨,陵名景陵。

    〔改称〕〈县名〉《地名大辞典》〔天门县〕条云:“北周改宵城曰竟陵。五代晋避讳,改县曰景陵。清以名同圣祖陵,改为天门县。(1)属湖北安陆府。”

  • 陵-金瓶梅字典

    líng 《广韵》:大阜曰陵。……又犯也,侮也,侵也,迟也。 力膺切 曾开三平蒸来

    地名用字。 江南扬州广陵城内有一苗员外。(四七1上8)

  • 陵-历代避讳字汇典

    陵líng

    (一)

    秦世讳“陵”:

    〔改称〕〈县名〉《通鉴》卷二一七注引宋白曰:“襄邑县,《春秋》宋襄牛地也。宋襄公葬焉,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县卑湿,遂徙于襄陵,又以‘陵’字犯讳,改为襄邑”

    (二)

    汉世讳“陵”:

    〔改称〕《史记·酷吏列传》云:张汤“调为茂陵尉,治方中。”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天子即位,豫作陵,讳之,故言方中。”

    (三)

    晋成恭杜皇后名陵。

    〔改称〕〈县名〉《晋书·成恭杜皇后传》云:“咸康二年备礼拜为皇后……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

    (四)

    五代吴越讳“陵”:

    〔改称〕〈镇名〉《十国春秋·地理表下》越州萧山县,注云:“旧县。有西兴镇,古西陵也。武肃王屯兵,恶‘陵’字,改曰‘兴’。”

    (五)

    元代表章禁用凶恶字,“陵”属其中之一。参见“2、哀”条之(一)。

  • 陵-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