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莽

莽(莽)是什么意思

  • 莽-古文字通假字典

    (陽明manɡ)讀為亡(陽明wanɡ),雙聲叠韻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丙四:“取(娶)女為邦莽。”何琳儀説“邦莽”即“邦亡”。見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淮南子·原道》:“不道之道,莽乎大哉。”《文子·道原》莽作芒。

  • 莽-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莽-古代汉语字典

    莽mǎng

    【释义】:

    ①密生的草。《左传·哀公元年》:“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兵:战争。暴pù:显露。)又为草木丛生处。《周易·同人》:“伏戎于莽。”(戎:军队。)泛指草。屈原《离骚》:“夕揽洲之宿莽。”(揽:采。宿莽:经冬不死的草。)[莽莽]1.草木茂密的样子。屈原《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和暖的样子。)2.长大的样子。《吕氏春秋·知接》:“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暴pù:晒。)又为无边无际的样子。杜甫《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莽苍]郊野之色,也指城郊。《庄子·逍遥游》:“适莽莽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到……去。飡:同“餐”。反:返回。)②广大,广阔。宋玉《九辩》:“莽洋洋而无极兮。”③[莽卤]粗疏,不精细。白居易《双鹦鹉》:“始觉琵琶弦莽莽。”

  • 莽-常用古汉语字典

    莽mǎng

    【释义】:

    [名]草丛。沈括《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 莽-常用字详解字典

    莽mǎng

    □,10画。①密生的草;草木深密的地方莽莽|莽原△草莽|榛莽|丛莽。②粗鲁冒失莽汉△鲁莽。

    〈辨〉莽字篆书从犬从茻,古时南昌地区称犬善于在草莽中逐兔为莽,引申有鲁莽义。后来也用为草莽字。茻读mǎng,从二艸,为草莽字本字。

  • 莽-敦煌俗字典

    莽mǎng

    S.388《正名要錄》:“右依顏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正字]

    Φ096《雙恩記》:“莽鹵人來莫遣知,免遭劫奪違言誓。”“通霄接漢獨奇秀,莽蕩旋迴遮宇宙。”

    S.214《燕子賦》:“如今及阿莽次弟,五下乃是調子!”按:“阿莽”爲俗語詞,猶言“這麼”,字亦作“阿沒(mò)”,例如同篇:“更被枷禁不休,于身有阿沒好處?”按:顏元孫《干祿字書》:“莽:上俗,下正。”

    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其阿鼻地獄,且鐵城高峻,莽蕩連雲,劍戟森林,刀槍重疊。”

  • 莽-汉语字源字典

    莽mǎng

    古文字的莽字,象一只狗(犬)在林木草莽中之形,表示猎犬在草木丛中追逐猎物的意思。莽的本义是指丛生的草木,也指草木丛生的地方,引申为粗率、不精细之义。

    [莽苍]形容原野景色迷茫。也指原野。

    [莽原]草长得很茂盛的原野。

    [莽撞]鲁莽冒失。

  • 莽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莽1mǎng

    【释义】:

    茂密的草草莽1|丛莽1。→②(草)茂密莽1原|莽1莽1。③〈文〉大;广阔莽1昆仑。

  • 莽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莽2mǎng

    【释义】:

    粗鲁;冒失莽2汉|莽2撞|鲁莽2。

  • 莽-金瓶梅字典

    mǎn “莽”规整下部作“奔”得形。见《干禄字书》。 《广韵》:莽,草莽。 模朗切 宕开一上荡明

    ①草丛。 吁嗟乎!金碧焜炫,一旦为灌莽榛荆。(五七7上6)

    ②粗鲁。 莽和尚纵酒撒泼。(五七7上1)

  • 莽-历代避讳字汇典

    莽mǎng

    汉安汉公、僭称新帝王氏名莽。

    避正讳“莽”:

    〔改称〕〈姓氏〉《汇考》卷七云:“《汉书·武纪》后元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反’,孟康注:‘征和三年言重合侯马通,此言莽,明德皇后恶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朱子则曰:‘莽何罗本姓马,后汉马后祖,班固以为讳而改之。’二说不同。窃谓先世之恶,非易姓所能盖,即欲易之,何独取篡贼之名?若固为人臣,尤无擅改母后祖姓之理,况《武帝功臣表》‘重合侯莽通……谋反,要斩’,本未尝讳也。明德为伏波小女,《马援传》云:其先赵奢号马服君,因为氏。曾祖通坐兄何罗反,被诛。援三兄况、余、员并仕王莽为二千石。《文献通考》:援为莽新成大尹,后避地凉州依隗嚣。然则况等本姓莽,因屈身新室,始皆改姓马以避其讳,及为中兴勋戚,不欲显言改姓之由,遂托为马服之裔,并后之高祖通亦以马氏之。观《史记·汉兴将相年表》征和三年,‘重合侯莽通出酒泉’,知班《书》征和之马通为追改矣。”

    〈人名〉《汉书·王莽传》载:汉平帝元始四年,莽女立为皇后,有司奏请“群吏毋得与(安汉)公同名。”

    又,同书《孔光传》云:孔光从孙褒成侯本名莽,“后避王莽,更名均。”

    或谓又避形近字“奔”:

    〔代字〕以“贲”代“奔”:

    《汇考》卷七云:“《续汉百官志》‘虎贲中郎将’,刘昭《补注》引蔡质《汉仪》云:‘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改焉。’沈约《宋书·百官志》亦云:‘莽辅政,以“奔”为“贲”。’《御览》引应劭《汉官仪》,‘虎贲中郎将,古官也。《书》称武王伐纣,虎贲三百人据下下言改奔为贲,此当为奔,言其猛忽如虎之奔赴。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古有勇者孟贲,改“奔”为“贲”。’广业案:虎贲,今《尚书》、《礼记》、《孟子》、《春秋》内外《传》,注家从未有言及此者。《前汉百官志》(1):武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师古注:‘贲读与“奔”同,言如猛兽之奔。’卫尉属‘旅贲’,注:‘与“奔”同,言为奔走之任也。’但云同义,不云本字。至《周礼·夏官》有虎贲氏、旅贲氏,杜、郑诸儒皆信为古书,固宜略而不言矣。然蔡、应皆汉人,蔡著《汉官典职仪式》,必无妄语。而‘奔’与‘莽’字形近,元始改制,谄莽者为易‘贲’以避其名,乃事之必然者。《周礼》,刘歆所上,王莽时奏置博士,立之学官见《释文》,,林硕、何休皆疑之。至宋,司马温公、胡致堂、胡五峰、苏颍滨、晁说之、洪景卢皆谓歆所作。然则诸经‘贲’字,为歆所改无疑矣。”

  • 莽-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