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湄)是什么意思
湄-古文字通假字典
湄
(脂明mei)或説讀為彌(支明mi),雙聲
殷墟甲骨文習見“湄日”,且常繫於田獵之辭。《合集》二九二三四:“王田,湄日不遘大風。”《合集》二九六八五:“翌日戊王其省,有工,湄日不雨,吉。”《合集》二八四九一:“乙丑卜,狄貞:今日乙王其田,湄日亡災,不遘大雨,大吉。”《合集》二八三〇五:“王其射,有豕,湄日亡犸(災),
,大吉。”楊樹達《卜辭求義》讀湄為彌。“彌日”謂終日。屈翼鵬《甲釋》對楊説又加申説。屈氏舉《詩·小雅·何人斯》“居河之糜”,云糜與湄通,而糜又與彌通。《周禮·春官·眡祲》:“七曰彌。”鄭玄注:“故書彌作迷。”又《周禮·春官·小祝》:“彌烖兵。”鄭玄注:“彌讀曰敉。”屈氏云:“糜、敉、迷俱从米聲,而湄、彌與之通,是湄與彌亦相通也,然則湄日猶言彌曰,蓋謂終日也。”按于省吾《釋林·釋日》云湄與昧音近通用,湄日即昧日,指旦昧之時。但眉未通用,文獻乏例。且田獵非昧旦所能完成,卜王田獵有無災害,僅以此時為限,似亦可議。故仍以楊説為近是。《甲骨文字詁林》姚孝遂為湄字所加按語亦以楊、屈二氏説為是。又按《詩·小雅·巧言》:“居河之麋。”釋文:“麋本又作湄。”《爾雅·釋水》郭璞注引麋作湄。又按于省吾説湄讀昧,參看物部明紐“湄(3996)或説文獻作昧”條。
湄-古文字通假字典
湄
(脂明mei)或説文獻作昧(物明mei),雙聲,脂物旁對轉
殷墟甲骨文記時語有“湄旦”或“旦湄”。《後上》一四·六:“王其田
、
,湄日亡
,莫(暮)田亡。”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
日》説湄讀為昧。《詩·鄭風·女曰鷄鳴》:“女曰鷄鳴,士曰昧旦。”按湄一説讀為彌,參看支部明紐“湄(0461)或説讀為彌”條。
麋通湄、眉-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麋通湄、眉
麋音méi。麋,上古属明纽歌部;湄、眉,上古属明纽脂部。双声通假。麋的本义是麋鹿。《说文》:“麋,鹿属。”通湄,水边,岸旁。《诗经·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那人究竟是什么人呵?居住在大河的岸边。斯,犹兮,语气词。《毛诗传疏》:“湄,本字;麋,假借字。”《毛传》:“水草交谓之麋。”)
麋又通眉,眉毛。《荀子·非相》:“傅说(yuè)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傅说的形状,身体象鱼背上的鳍直立那样驼背;伊尹的面貌,脸上没长胡须眉毛。傅说,商朝武丁的臣子。伊尹,商初贤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碑铭有云:‘不永麋寿。’余家集录三代古器铭,有云眉寿者,皆为麋。”(碑记铭文上有“不永麋寿”的字样,我家收集编录的夏商周三代古器的铭文上,有说“眉寿”的“眉”字,都写作“麋”。永,长,永远。麋寿,通眉寿,长寿。)
湄-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湄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湄-古代汉语字典
湄méi
【释义】: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水滨。《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苏轼《清远舟中寄耘老》:“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湄-敦煌俗字典
湄méi
S.388《正名要錄》:“湄:水。”“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
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湄méi
【释义】:
〈文〉岸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