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是什么意思
木-古文字通假字典
木
(屋明mu)與
木-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木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木-古代汉语字典
木mù△
【释义】:
①树木。《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②木材,木料。《孟子·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魏学洢《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引申为木料制的器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此指棺椁。《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外刑:施在体外的刑罚。)此指木制刑具。③质朴,朴实。《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勃:周勃。强:倔强。敦厚:老实。)④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吕氏春秋·应同》:“木气盛,故其色尚青。”⑤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吕氏春秋·侈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
【说明】“木”为象形字,像树木形。参附录三。
【辨析】木、树。在上古,“木”指树木,“树”则多用作种植义。
木-常用古汉语字典
木mù
【释义】:
[名]①树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木材,木头。沈括《活板》: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魏学洢《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韩非子·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形]呆笨,麻木。蒲松龄《促织》: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蒲松龄《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木-常用字详解字典
木mù
甲
金
篆
象形,■,4画。①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木本水源△草木|乔木|枯木。②木头
木料△枣木|红木。③用木料制成的
木器|木板|木鱼。①棺材
棺木|行将就木。⑤质朴;朴实
木讷|木强。⑥感觉不灵敏;失去感觉
木然|木立△麻木。
〈辨〉木字古文字字形都象树木的植株的样子,树枝、树干、树根俱全;楷书讹变作木。用为偏旁,表示和树木、木料有关的意思,有时也作声符;部位在左,楷书中讹作
,末笔改捺为点,俗称木字旁儿。
木-汉语字源字典
木mù
甲
金
篆
这是一个象形字,字形象一棵小树的形状,上有枝,下有根,中间是树杆。所以,木的本义即指树,是木本植物的通称;现在多用于指木材、木料或某些木制的器物,如木马、木工、木屐、木偶等。在汉字中,凡以木为偏旁的字,大都与树木有关,如本、末、析、果等。
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木mù
【释义】:
①
树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伐木|乔木|林木|果木。→②
木材;木料
槐木|楠木。
③
棺材
行将就木|棺木|寿木。
④
朴实
木讷。⑤
呆;愣;反应不快
木头木脑|木然。⑥
局部感觉丧失
手指头冻木了|脑袋发木。〇⑦
姓。
“木”作左偏旁时,第四笔的捺改为点。
木-金瓶梅字典
木
mù 《广韵》:树木。 莫卜切 通合一入屋明
①树木。 正是:缘木求鱼空自守。(八5下5)
②木制的。 又叫小周儿拿木滚子滚身上,行按摩导引之术。(六七3上8)
③麻木迟钝。 你做了老林,怎么还恁木木的。(二一8下5)
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