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納)是什么意思
内同纳-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内同纳
内音nà。内的本义是从外面进入里面。《说文》:“内,入也。从冂入,自外而入也。”徐灏注:“古义当先有外内,而后有出纳。”内又有收进,接纳,允许进入等意思。《左传·成公十四年》:“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不哀也,不内酌饮。”(冬十月,卫定公死了。夫人姜氏哭完之后休息,看到太子并不悲哀,就连水也不进口。大,同太。酌,通勺。)《墨子·公输》:“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墨子回齐国去,经过宋国,正碰上天降大雨,准备到宋国里门避雨,守卫里门的人不让他进去。庇,庇荫,此指避雨。)李斯《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假使当初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予任用,这就不会使国家出现富饶的实效,秦国也不会有强大名声了。却,拒绝。)《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入。距,同拒,把守抵御。毋,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收进,接纳”义,后来加义符“糸”写作“纳”。
纳-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纳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纳-古代汉语字典
纳nà△
【释义】:
①入,使进入。《左传·隐公三年》:“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方:道义。)②收进,收藏。《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③接收,接纳。《韩非子·说林上》:“温人之周,周不纳客。”(之:往。)今成语有“藏污纳垢”。又指采纳。《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④献出,贡献。《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弥子饮公酒,纳夏戊之女。”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又指归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遂纳玺而去,文侯不受。”又指交纳,上交。《盐铁论·本议》:“农上纳其获。”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⑤缝缀。《论衡·程材》:“纳缕之工不能织锦。”⑥[纳纳]1.丝湿的样子。《说文》:“纳,丝湿纳纳也。”又泛指沾湿的样子。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2.包容的样子。杜甫《野望》:“纳纳乾坤大。”
【辨析】纳、内。见“内”字条。
纳-常用古汉语字典
纳nà
【繁体字】:納
【释义】:
[动]①收进,放进。欧阳修《伶官传序》:及凯旋而纳之。蒲松龄《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②接纳,收容。《韩非子·说林上》:温人之周,周不纳客。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③接受,采纳。诸葛亮《出师表》: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则思虚心以纳下。④上交,交纳。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
纳-常用字详解字典
纳nà
納
从糹内声,形声,
,7画。①收进来;放进来
纳新△出纳。②接受
纳降|纳叛△采纳。③享受
纳凉。④放进去
纳入正规。⑤交付捐税、公粮等
纳税|纳贡△交纳公粮。⑥一种缝纫方法。在鞋底、袜底上密密地缝,使结实耐磨。
〈辨〉义项①—⑤本当作内,借用纳字表示,详内字下。纳字从糸,纳纳用来形容丝及丝织品濡湿的样子,后用为义项⑥。
纳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纳1nà納
【释义】:
①
放进;收入
闭门不纳1|出纳1。→②
接受
吐故纳1新|采纳1|容纳1|纳1降(xiáng)。③
享受
纳1福|纳1凉。→④
交(税款等)
纳1税|缴纳1。→③
列入
纳1入议事日程|纳1入计划。〇⑥
姓。
纳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纳2nà納
【释义】:
用细密的针脚缝
纳2鞋底|纳2鞋垫儿。
纳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纳3nà納
【释义】:
[纳西族]nàxī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