緌(緌)是什么意思
緌-古代汉语字典
緌ruí
【释义】:
①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礼记·玉藻》:“玄冠紫緌,自鲁桓公始也。”引申指旌旗的飘带,又泛指旌旗。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緌旌卷悠悠之斾。”(斾pèi:旗子下垂的饰物。)②指蝉口下的长喙。《礼记·檀弓下》:“范则冠而蝉有緌。”(范: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
緌-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緌ruí
【中古音】:
【上古音】:
儒隹切
【通假字释义】:
日脂合三(泥微) 系冠纓也。
【正字及释义】:
蕤 ruí
儒隹切 日脂合三(泥微) 下垂的裝飾物。
《禮記·玉藻》: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鄭注云:緌,或作蕤。〕
緌-难僻字字典
緌ruí
【同音字】:锐阳平
【释义】:
①古代帽带结的下垂部分。②緌緌:下垂的样子。如:壮发绿緌。
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緌ruí緌
【释义】:
古代帽带在下巴上打结后下垂的部分。
緌-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