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視)是什么意思
视通示-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视通示
视音shì。视,上古属禅纽脂部;示,上古属船纽脂部。二字为迭韵通假。视的本义是看。《说文》:“视,瞻也。”通示,给人看,向……表示。《诗经·小雅·鹿鸣》:“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给百姓示范不能够轻佻,君子以此为准则仿效。恌,苟且,轻浮。郑玄笺,“视,古示字也。……可以示天下之民,使之不愉于礼义。”)《庄子·列御寇》:“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现在使百姓抛弃朴实却学虚伪,这不是用来给百姓作表率,替后代考虑,不如算了。)《史记·项羽本纪》:“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于是拿着项羽的头给鲁人看,鲁国民众才投降。)
视-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视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视2-古代汉语字典
视2shì
【繁体字】:眂、眎
【释义】:
视,看。《列子·仲尼》:“至观者不知所视2。”(至:达到极点的。)
视-古代汉语字典
视shì
【释义】:
①看。《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引申为看待,对待。《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寇雠:仇敌。)黄宗羲《原君》:“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视事]理事,任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视。”《后汉书·张衡传》:“视视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请求退休。)②比照,比较。《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视侯。”(侯:侯爵。五等爵的第二等。)张溥《五人墓碑记》:“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辱人贱行:可耻的人品,卑贱的行为。)③通“示”。向……显示(或表示)。《诗经·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视人罔极。”(靦tiǎn:面目可见的样子。罔极:没有准则。)《汉书·高帝纪》:“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栈道:在悬崖陡壁上用竹木架成的道路。)
【说明】“视”为会意兼形声字。形旁为“见”,声旁“示”兼表意。
【辨析】视、见。见“见”字条。
视-常用古汉语字典
视shì
【繁体字】:視
【释义】:
[名]目光,视野。《庄子·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动]①看,望,察看。林嗣环《口技》:撤屏视之。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左传·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②看待,对待。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亦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③比较。洪亮吉《治平篇》: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视-通假字小字典
视shì
常利切(禅至开三) 禅脂上
看;看待。《说文通训定声》:“视,瞻也。从见,示声。假借为示,又为指。”
通“示”shì 神至切(船至开三) 船脂去 给人看,向……表示。
德音孔昭,视民不恌。(《诗·小雅·鹿呜》)——道德名声都很显耀,向民众示范莫刻薄而应厚道。〔孔:很。 昭:彰明,显耀。 视:郑玄笺:“视,古示字也。”孔颖达疏引《左传·昭公十年》引此诗,服皮云:“示民不愉薄也。” 恌(tiāo):同“佻”,轻薄,刻薄。〕
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史记·项羽本纪》)——(汉)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看,鲁国人才投降了。
(张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一—(张良)于是劝说汉王烧毁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偷袭,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按:《史记》“视”作“示”。又《汉书》如淳注:“视音示。”颜师古注:“言令羽知汉王更无东出之意也。《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
视-常用字详解字典
视shì
視
眡、眎
从见示声,形声,
,8画。①看
视力|视线△近视|电视。②考察;观察
视察△巡视。③看待
轻视|重视|藐视。
〈辨〉视字从见,义项①为本义;声符示,因为是在左的偏旁楷书形体稍有讹变。异体眡,从目氐声,氐读dǐ;眎,从目示声。今并用视字。
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视shì視*眡眎
【释义】:
①
看
视而不见|虎视眈眈|目不斜视|注视|仰视|视觉|视野。→②
观察;考察
视察|巡视。→③
看待;对待
一视同仁|视死如归|视同儿戏|仇视|漠视|重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