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仪礼各为何人所作
关于《周礼》与《仪礼》的作者问题,历代学者争议颇多,目前主流观点如下:
一、《周礼》(《周官》)的作者
-
传统说法:
-
汉代经学家(如郑玄)认为系周公旦所作,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的文献遗存。
-
依据:书名冠以“周”,内容涉及职官体系,符合周公“建官立制”的历史形象。
-
-
质疑与考辨:
-
战国成书说:清代学者(如姚际恒、崔述)及近代钱穆、郭沫若等指出:
-
书中的官僚体系(如六官分职)与西周金文记载不符,反而接近战国时期的制度设计(如《管子》)。
-
部分官职名称(如“司市”“遂人”)反映战国经济社会特点。
-
-
托古之作:现代学界普遍认为,《周礼》是战国儒家或法家学者假托周公之名编撰的理想化政治蓝图,可能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前4—前3世纪)。
-
-
重要节点:
-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发现《周官》,后王莽推崇此书,东汉郑玄作注后升格为经典。
-
结论:非周公亲作,实为战国人托古改制之作。
二、《仪礼》的作者
-
传统说法:
-
汉代今文经学家(如司马迁)认为系孔子编订,源自周公旧礼。
-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
-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仪礼》为周公所作,孔子仅传承。
-
-
质疑与考辨:
-
非一人一时之作:现代研究认为:
-
内容反映春秋至战国早期的礼仪实践(如士冠礼、丧服制度),可能由周代史官与儒家学者长期累积整理而成。
-
部分篇章(如《丧服》)含战国思想痕迹,成书下限不早于战国中期。
-
-
孔子可能参与整理:
-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志,曾教授弟子礼仪(《论语·乡党》),可能对《仪礼》文本有过修订或传授,但非全由其创作。
-
-
-
传承脉络:
-
汉代高堂生传《仪礼》17篇(今文经),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56篇(已佚)。
-
结论:主体为周代礼仪实录,经春秋战国儒家(含孔子)整理定型,非单一作者。
三、两书性质对比
《周礼》 | 《仪礼》 | |
---|---|---|
内容 | 理想职官制度(六官体系) | 具体礼仪规范(冠婚丧祭等) |
作者 | 战国学者托名周公 | 周代礼仪传统 + 儒家整理 |
用途 | 政治制度设计模板 | 贵族行为实操指南 |
四、总结
-
《周礼》:战国人假托周公之名构建的“乌托邦式”制度经典,反映战国官僚思想。
-
《仪礼》:西周至春秋礼仪实践的实录,经孔子及其后学整理,成为儒家礼学根基。
两书虽均被归入“三礼”,但创作背景与目的迥异:一为理想政治,一为现实礼制,共同塑造了中国礼文化的双重维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试述三礼之始
下一篇:周礼共若干篇六官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