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金院本
金院本是中国金代(1115—1234年)流行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是宋金时期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阶段。它是宋代“官本杂剧”在金朝的延续和发展,并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名称由来
-
“院本”:指行院(金元时期戏曲艺人聚居的组织)演出的脚本,即职业艺人表演的底本。
-
“金院本”:特指金代流行的院本,以区别于宋杂剧和元杂剧。
2. 金院本的特点
-
表演形式
-
以滑稽调笑为主,短小精悍,类似宋杂剧的“艳段”(开场小戏)。
-
角色分工明确,通常有“末泥”(男主角)、“引戏”(导演兼配角)、“副末”(滑稽角色)、“副净”(丑角)、“装孤”(官员角色)等。
-
-
内容题材
-
多取材于市井生活、历史故事或民间笑话,风格诙谐幽默。
-
部分院本已具备完整故事情节,为元杂剧的叙事结构提供借鉴。
-
-
音乐与语言
-
音乐上继承宋杂剧,但融入北方少数民族曲调,更具金代特色。
-
语言通俗直白,接近北方口语,比宋杂剧更接地气。
-
3. 金院本与宋杂剧、元杂剧的关系
对比项 | 宋杂剧 | 金院本 | 元杂剧 |
---|---|---|---|
时代 | 北宋至南宋 | 金代 | 元代 |
表演形式 | 分“艳段”“正杂剧”“散段” | 短小独立,滑稽为主 | 四折一楔子,结构严谨 |
角色 | 末泥、引戏、副末、副净等 | 类似宋杂剧,但更成熟 | 正末、正旦主唱,配角固定 |
题材 | 宫廷娱乐、市井故事 | 市民生活、讽刺幽默 | 历史、爱情、社会矛盾等 |
影响 | 为金院本提供基础 | 过渡到元杂剧的关键 | 成熟戏剧形式,影响明清戏曲 |
-
金院本承上启下:
-
继承宋杂剧的表演形式,但更适应北方观众口味。
-
其角色分工、叙事方式为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奠定基础。
-
4. 现存金院本作品
金院本原作多已失传,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文献了解:
-
《辍耕录》(元·陶宗仪):记载了“院本名目”700余种,如《蔡伯喈》《杜甫游春》等。
-
《武林旧事》(宋·周密):提及宋金杂剧的演出情况。
5. 历史意义
-
戏曲史上的桥梁:填补了宋杂剧到元杂剧的空白,推动了中国戏曲的成熟。
-
民间文化的体现:反映了金代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更具世俗化特征。
-
影响元杂剧:元杂剧的科诨(滑稽表演)、角色体制均受金院本直接影响。
总结
金院本是金代戏曲的主要形式,以滑稽短剧为主,兼具娱乐性和叙事性。它上承宋杂剧,下启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一环。尽管剧本多已散佚,但其在角色、表演、题材上的创新,为元杂剧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试述南北词不同之点
下一篇:元代南北曲之分别及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