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乐府始于何时立于何时
乐府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一、乐府的定义
乐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
合乐可歌:最初是配乐演唱的诗歌,后发展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
形式自由:以杂言(长短句)和五言为主,叙事性强。
-
内容广泛:涵盖民间疾苦、战争、爱情、社会风俗等。
-
机构与文体:既指汉代设立的官方音乐机构,也指由其采集或创作的诗歌。
二、乐府的起源
-
先秦萌芽
-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已具备乐歌性质。
-
周代“采诗观风”制度(《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为乐府采诗提供先例。
-
-
秦代初设
-
秦代已有“乐府”机构(1977年陕西出土秦代“乐府钟”可证),但职能有限。
-
三、乐府的正式设立(汉代)
-
汉武帝时期(约前112年)
-
正式立乐府:汉武帝扩建乐府机构,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负责采集民歌、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汉书·礼乐志》)。
-
职能:
-
采集民间歌谣(“赵、代、秦、楚之讴”)。
-
创作宫廷祭祀、宴乐歌曲(如《郊祀歌》)。
-
-
-
代表作品
-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等,反映社会现实。
-
文人乐府:司马相如等参与创作庙堂乐章。
-
四、乐府的发展与演变
-
魏晋南北朝
-
曹操父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如曹操《短歌行》)。
-
南北朝乐府:南朝《西洲曲》(婉约)、北朝《木兰诗》(刚健)。
-
-
唐代新乐府运动
-
杜甫、白居易等创“新题乐府”,摆脱旧题限制(如《卖炭翁》),强调讽喻现实。
-
-
宋元以后
-
乐府逐渐脱离音乐,成为诗体分类(如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历代乐府诗)。
-
五、乐府的文学地位
-
开创叙事诗传统:如《孔雀东南飞》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
推动五言诗成熟:汉代乐府民歌奠定五言诗基础(《古诗十九首》受其影响)。
-
影响后世文体:唐代新乐府、宋词、元曲均与乐府有渊源关系。
结论
-
始于:先秦(萌芽)→ 秦代(机构初设)。
-
立于:汉武帝时期(前112年前后,乐府机构正式确立并采诗)。
-
演变:从音乐机构到诗体名称,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贯穿中国文学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试述诗体之变迁
下一篇:古诗十九首为何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