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原出于经试分述之
中国古代文体的起源多与儒家经典密切相关,即所谓“文源五经”或“文体出于经”的传统观念。这一理论最早由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阐述,后经历代文论家补充发展。以下分述各类文体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渊源关系:
一、《诗经》与文体
-
赋、比、兴
-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直接催生文体:
-
赋:直陈其事,演变为汉代大赋(如司马相如《上林赋》)。
-
比/兴:比喻与起兴,影响咏物诗、寓言(如柳宗元《三戒》)的象征传统。
-
-
-
四言诗
-
《诗经》的四言句式是汉魏诗歌的基础(如曹操《短歌行》)。
-
-
颂、赞
-
《诗经·颂》为庙堂颂歌之祖,后衍生出碑文、赞体(如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
二、《尚书》与文体
-
典、谟、训、诰
-
官方文书体的源头:
-
典(如《尧典》)→ 后世典章制度文(如《唐六典》)。
-
诰(如《大诰》)→ 汉代诏策、唐宋制诰(如苏轼《制诰集》)。
-
-
-
誓、命
-
《尚书·汤誓》为檄文雏形,唐代骆宾王《讨武曌檄》承其气势。
-
三、《礼记》与文体
-
论、说
-
《礼记·学记》《乐记》中的议论文字,开后世论说文先河(如贾谊《过秦论》)。
-
-
铭、箴
-
《礼记·大学》引商汤《盘铭》,启器物铭文(如刘禹锡《陋室铭》)。
-
-
哀祭文
-
《礼记·祭统》规范祭文格式,影响韩愈《祭十二郎文》等。
-
四、《周易》与文体
-
议、辩
-
《周易》的辩证思维(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衍生论辩文体(如柳宗元《封建论》)。
-
-
连珠、骈文
-
《周易》的卦爻辞句式工整,为六朝骈文(如陆机《演连珠》)提供语言范式。
-
五、《春秋》与文体
-
史传文
-
《春秋》的“微言大义”笔法影响《左传》《史记》的叙事传统。
-
-
传记、行状
-
如《春秋》记人事简练,后发展为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
六、经典与文体的互动规律
-
由实用到审美
-
五经文体原为政治、祭祀服务(如《书》之诰命),后演变为文学体裁。
-
-
体制的规范化
-
如《诗经》四言→五七言诗;《尚书》诰命→唐宋八大家奏议。
-
-
精神的延续
-
“诗言志”(《尚书·舜典》)贯穿历代诗歌,“春秋笔法”影响史传文学。
-
结语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此说虽有一定附会,但揭示了中国文体生成的核心逻辑——经典为文体之母,文变染乎世情。后世文体的分化与创新(如词曲、小说),亦可在经学传统中找到间接渊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