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三百篇中以四言诗为定式间有长短错落不拘者试举例证明之

三百篇中以四言诗为定式间有长短错落不拘者试举例证明之

国学文化2025/7/9 9:17:37浏览次数:

三百篇中以四言诗为定式间有长短错落不拘者试举例证明之

振振鹭,鹭于飞——为三言,汉郊庙歌多用之
谁谓雀无角——为五言,后世近体诗用之。
我姑酌彼兕觥——为六言,乐府亦用之。
交交黄鸟止于桑——为七言,后世近体诗用之。
胡瞻尔庭有县(悬)鹑兮——为八言。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九言,后世歌谣之章稍见之。


关于《诗经》中四言诗为主而间杂长短句的现象,可从形式特征、成因及文学意义三方面分析:


一、形式特征:以四言为宗,杂言为辅

  1. 主体结构

    • 四言句式占70%以上(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节奏为"二二"分割,构成基本韵律单元。

    • 典型篇目:《周南·关雎》《小雅·采薇》《大雅·文王》等。

  2. 杂言变例

    • 三言:如《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

    • 五言: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六言及以上:如《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六言),《鲁颂·閟宫》"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七言)。

    • 语气助词延伸:通过"兮""矣""也"等虚字调节节奏(如《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二、成因探析

  1. 音乐性需求

    • 《诗经》本为乐歌,句式随曲调变化。如《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长短句可能对应音乐拖腔或间奏。

  2. 语言演进阶段

    • 上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四言两句八字即可构成完整语义(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杂言句反映口语灵活性(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中"离离"为叠词修饰)。

  3. 地域文化差异

    • 十五国风中杂言比例高于雅颂,如《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或与地方音乐风格相关。

  4. 情感表达需要

    • 长短错落增强抒情张力,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四言叙事)与"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四言转感叹)。


三、文学史意义

  1. 四言诗的确立

    • 奠定中国诗歌早期范式,影响汉代韦孟《讽谏诗》、曹操《短歌行》等四言创作。

  2. 杂言诗的源头

    • 长短句为后世楚辞、汉乐府(如《上邪》)、唐宋词提供先导。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称:"《三百篇》中已有长短句,盖乐章之自然节奏。"

  3.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四言稳定庄重,适于雅颂的典正;杂言灵活生动,更合风诗的世俗情感。如《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的短促句式表现女子紧张情绪。


四、典型篇目对照

类型 例句 出处 节奏特点
标准四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秦风·蒹葭》 二二停顿,均衡对称
三言穿插 江有汜,之子归。 《召南·江有汜》 短促跳跃
五言延伸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召南·行露》 叙事增强
虚字调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魏风·伐檀》 语气延长,抒情性强化

结语

《诗经》"四言为体,杂言为用"的形式,既反映了上古诗歌的规范化进程,又保留了民间歌谣的天然韵律。这种矛盾统一恰是其作为"中国文学元典"的生命力所在,后世诗体的演进均可在此找到基因片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