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歌谣之起源

歌谣之起源

国学文化2025/7/9 9:15:40浏览次数:

歌谣之起源

歌谣之起源,由于初民祭祀鬼神之颂祷,而唱“迎神”、“初献”、“再献”、“三献”、“典终”、“送神”等曲,演成咏叹之风气,以形成一般“言情”、“咏事”之普通民歌。


关于歌谣的起源,学界尚无绝对定论,但通过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可梳理出几种主要理论假说和历史线索:


1. 劳动起源说

  • 核心观点:歌谣最早源于集体劳动中的节奏需求,如号子、夯歌等。

  • 依据:原始社会协作劳动(如狩猎、搬运)需统一节奏,呼喊声逐渐演变为有韵律的歌谣。中国《淮南子·道应训》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例证:非洲部落的劳动歌、中国长江流域的船工号子。


2. 宗教巫术说

  • 核心观点:歌谣与原始宗教仪式(祭祀、巫术)密切相关。

  • 依据:早期人类通过吟唱与神灵沟通,歌词多含咒语或祈祷内容。如《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例证:萨满仪式中的吟唱、《诗经·颂》中的祭祀歌谣。


3. 情感抒发说

  • 核心观点:歌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喜怒哀乐、爱情、哀悼等)。

  • 依据:《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 例证:云南彝族"哭嫁歌"、古希腊萨福的抒情诗片段。


4. 模仿自然说

  • 核心观点:歌谣是对自然界声音(鸟鸣、风声、水流)的模仿。

  • 依据:先秦《吴越春秋》记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可能模拟狩猎场景的声响。


5. 语言游戏说

  • 核心观点:歌谣产生于原始语言的韵律游戏,如儿童谣谚的无意义音节重复。

  • 例证:英国《鹅妈妈童谣》中的"Hey diddle diddle"、中国"颠倒歌"("东西街,南北走")。


考古与文献证据

  • 中国:甲骨文中有"舞""乐"字,新石器时代陶埙、骨笛证明音乐活动存在;《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歌谣,但更早的原始歌谣已佚失。

  • 西方:古希腊《荷马史诗》脱胎于口头歌谣传统;苏美尔泥板记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包含歌谣片段。


歌谣的演变特点

  1. 口头性:早期歌谣依赖口耳相传,内容随时代变异。

  2. 集体性:多为群体创作,非个人署名。

  3. 实用性:与劳动、仪式、教育(如童谣)紧密结合。


小结

歌谣的起源可能是多元的,不同地区因生存环境和社会结构差异,发展出不同的歌谣传统。其本质反映了人类对节奏、情感表达和社会协作的本能需求,堪称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