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宋元明三代之学之情形若何

宋元明三代之学之情形若何

国学文化2025/7/7 9:09:06浏览次数:

宋元明三代之学之情形若何

宋代仿开元之制,有所谓崇文总目。然吕公著于元祐元年,请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韩申佛学为学,故当时学者多诋斥子书,目为异端邪说,屏弃而不观焉。至于金元则蒙古蛮族,文字不通,享祚又浅,徒追慕之而已。明太祖灭元之后,曾极力访求遗书。正德万历中,叠加修掇,号称详博。然李延机以子书盛行,目为异端害教,以翰院讲官排斥子学,上疏请求严禁。斯时子学沉沦极矣。总之自秦焚书而后,子学殊无进步,且多销亡于无形之中,至可惜也。


宋、元、明三代学术发展概况

宋、元、明三代(960—1644年)是中国学术思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1. 宋代:儒学复兴,理学(道学)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

  2. 元代:理学北传,成为科举考试标准,同时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3. 明代:心学崛起,与理学分庭抗礼,后期实学思潮萌芽。

以下分述各代学术特点及主要流派。


一、宋代学术(960—1279年):理学兴起与学派争鸣

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学术以理学(道学)为核心,主要探讨天道、心性、格物致知等问题,代表人物包括:

  • 周敦颐(1017—1073):《太极图说》,奠定理学宇宙论基础。

  • 张载(1020—1077):提出“气本论”,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程颢、程颐(二程):发展“天理论”,强调“性即理”“格物致知”。

  • 朱熹(1130—1200):集理学大成,建立“理气论”“心性论”,编纂《四书章句集注》,影响后世科举。

2. 其他学派

  • 王安石新学(北宋):强调变法,主张“经世致用”,著《三经新义》。

  • 陆九渊心学(南宋):与朱熹辩论,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影响明代王阳明。

  • 浙东事功学派(陈亮、叶适):反对空谈性理,强调务实经济,近于功利主义。

3. 三教融合趋势

  • 佛教(禅宗)、道教(内丹学)与儒学互动频繁,如朱熹曾参禅,后归儒。

  • 理学吸收佛道思辨方法,形成更系统的哲学体系。


二、元代学术(1271—1368年):理学北传与官方化

1. 理学成为官学

  • 元仁宗恢复科举(1313年),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理学正式成为官方学术。

  • 许衡、吴澄等理学家推动理学北传,使原本盛行于南方的理学普及全国。

2. 三教合流趋势加强

  • 全真教(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影响民间思想。

  • 文人如刘因、郝经等兼通儒释道,学术界限进一步模糊。

3. 学术创新有限

  • 元代学术整体保守,以继承宋代理学为主,较少突破。


三、明代学术(1368—1644年):心学崛起与实学萌芽

1. 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 明初官方推崇朱熹学说,《四书五经大全》成为科举标准。

  • 薛瑄、胡居仁等坚守朱学,但渐趋僵化。

2.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16世纪)

  •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挑战朱熹理学。

  • 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发展阳明学,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更具反传统色彩。

3. 晚明实学思潮

  • 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流空谈,倡导经世致用。

  • 科学思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结合西学,注重实用技术。

4. 三教融合与民间思想

  • 林兆恩“三一教”:主张儒释道合一,反映民间宗教趋势。

  • 佛教(紫柏真可、憨山德清)与儒学互动仍盛。


四、宋元明学术的总体演变趋势

时代 主流学术 特点
理学(程朱) 儒学复兴,体系化,学派争鸣
朱学官学化 理学北传,三教合流,创新较少
心学(阳明学)→实学 心学反理学,晚明转向经世致用

总结

  1. 宋代:理学体系建立,儒释道融合,学派多元。

  2. 元代:理学官方化,三教合流,学术保守。

  3. 明代:心学挑战理学,晚明转向实学,西学初入。

这一时期的学术演变,直接影响清代考据学与近代思想。如需深入某学派(如阳明心学、东林学派),可进一步探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