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极端放逸之原因
(二)受老子无名主义之影响——无名主义,发达到极端时,极易造成狭隘的为我主义。为我主义之出发点,完全根据老子之无名学说,所以老子、杨子之名学根本相同。
杨朱的思想常被概括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表面上看似乎极端自私,甚至被孟子批评为“无君无父”。然而,他的“放逸”主张(如《列子·杨朱篇》所载的纵欲、享乐倾向)并非纯粹的自我放纵,而是有深刻的哲学和社会背景。其“极端放逸”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对战国乱世的消极反抗
-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生命朝不保夕,儒家、墨家等学派试图以道德或功利拯救社会,而杨朱认为这些主张只会加剧人的异化。
-
“全生保真”的极端化:既然社会无法改变,不如彻底回归自我,拒绝一切外在束缚(如礼教、责任),以“放逸”保全本性。
例:《列子·杨朱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享乐主义,实为对乱世生命无常的消极回应。
2. 对儒家“名教”的彻底否定
-
批判虚伪道德: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但现实中道德常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压迫工具(如“以理杀人”)。
-
“名者,伪也”:杨朱认为名誉、道德是人为的枷锁,唯有放纵本真欲望,才能摆脱虚伪。
-
极端表现:通过纵酒、纵欲等行为,刻意与礼教对立,彰显“贵己”立场。
-
3. 道家“自然”观念的极端发展
-
老子“无为”的异化: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但杨朱将其推向极端——既然“道法自然”,则人的欲望(如享乐)也是自然,不应压抑。
-
“适欲”与“纵欲”的矛盾:
-
杨朱原意可能是“适欲”(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后学(如《列子·杨朱篇》作者)将其曲解为纵欲。
-
对比庄子:庄子也主张自由,但通过“心斋”“坐忘”实现精神超脱;杨朱则更倾向肉体层面的放任。
4. 个体觉醒与悲观主义的结合
-
早期个人主义萌芽:杨朱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强调个体价值的思想家之一,但其个人主义缺乏社会建构性,最终滑向虚无。
-
生命短暂的焦虑:
-
《列子·杨朱篇》:“十年亦死,百年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
-
这种对死亡的悲观认知,导致“及时行乐”的放逸态度。
-
5. 后世文献的夸大与曲解
-
《列子·杨朱篇》的不可靠性:
-
该篇成书于魏晋,可能掺杂了当时玄学“越名教任自然”的思潮,将杨朱思想极端化。
-
真正的杨朱思想可能更接近“轻物重生”,而非纯粹纵欲。
-
-
孟子的片面批判:
-
孟子为突出儒家“仁爱”,将杨朱简化为“利己”符号,忽略其哲学深度。
-
结论:放逸的哲学本质
杨朱的“放逸”表面是享乐,实则是对生命异化的反抗:
-
消极自由:通过拒绝社会规范,捍卫个体生存权。
-
悲剧性底色:在无解的社会矛盾中,选择自我保全的极端方式。
这种思想虽被主流压制,但在魏晋玄学(如阮籍、嵇康)、明清启蒙思想(如李贽)中仍有回响。需注意,杨朱本人的主张可能比后世记载更克制,其“放逸”形象部分是时代与文献层累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杨朱之人生哲学
下一篇:杨子学说不流传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