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需)是什么意思
需-古文字通假字典
需
(侯心xu)讀為懦(侯日nuo),叠韻
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晉獻公欲襲虢章》:“宫之柯(奇)卑……且少長於君前,其埶(勢)有(又)庳(卑)。夫立(位)下而心需□□□也。”《穀梁傳·僖公二年》:“宫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於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强諫……”
需-古文字通假字典
需
(侯心xu)讀為儒(侯日ru),叠韻
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簡二:“於是虖(乎)……
(跛)
(躃)獸(守)門,
需為矢。”“
需”即“侏儒”。參前照紐“
(1039)讀為侏”條。按《山海經·中山經》“來需之水”。《水經注·伊水》引需作儒。
需-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需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需-古代汉语字典
需xū
【释义】:
①等待。《周易·需》:“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又:“需于泥,致寇至。”引申为迟疑。《左传·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贼也。”(贼:祸害。)《文心雕龙·附会》:“需为事贼。”②停止。《周易·杂》:“需,不进也。”③需要。《新论·荐贤》:“国之需贤,譬车之恃轮,犹舟之倚楫也。”(楫:船桨。)又为需要的东西。《宋史·高定子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盐利。”(淯井:井泉名,其水可煎盐。)④通“懦”。懦弱。《战国策·秦策二》:“其需弱者来使,则王必听之。”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晋献公欲袭虢》:“夫立(位)下而心需。”⑤通“软”。柔软。《周礼·考工记·弓人》:“薄其帤则需。”(帤rú:弓干正中的衬木,用来调节强弱。)
需-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需xū
【中古音】:
ㄒㄩ
【上古音】:
相俞切
【通假字释义】:
心虞合四(心侯)
也,遇雨不進止
也。
【正字及释义】:
懦 nuò
奴卧切 日虞合三(泥元) 懦弱。
《周禮·考工記·輈人》:進則與馬謀,……行數千里,馬不契需。〔注:鄭司農(衆)云:需,讀爲畏需之需。按需,古懦字。〕
《戰國策·秦策二》:其健者來使者,則王勿聽其事;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然則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
輭 ruǎn
而兗切 日獮合三(泥元) 柔軟。
《周禮·考工記·鮑人》:革,……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則需。〔《釋文》:需,人兖反。〕
《周禮·考工記·弓人》:厚其帤則木堅,薄其帤則需。
需-常用字详解字典
需xū
甲
金
篆
从雨而声,形声,
,14画。①需要
需求|需索△按需分配。②需用的东西
军需|不时之需。
〈辨〉需字甲骨文象人淋雨的样子,表示行人遇雨当停止以待雨停的意思;泛称等待,引申为义项①等。金文从雨,人形由大讹作天;篆书讹为从雨而声;楷书作需。
需-敦煌俗字典
需xū
S.388《正名要錄》:“須需:並待。”“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
需-汉语字源字典
需xū
金
篆
金文需字,象雨下站立一个人(天)形,表示人遇雨不行,等待雨停的意思。小篆人形(天)讹变为“而”,需字则由会意变而成为从雨而声的形声字。需的本义为等待,通“
”,引申为迟疑之义,后来则多用为需要、给用的意思。
[需次]旧时候补官吏,等待依次补缺,称为“需次”。
[需索]指勒索。
需-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需xū
【释义】:
①
需要,应该有或一定要有
需求|需用|急需|必需品。→②
需要用的东西
军需。
需-汉字异读字典
需
㈠xū ①需要。如:按需分配。②迟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需,事之贼也。”③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需卦》:“云上于天,需。”④等待。旧时指官吏受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宋史·马廷鸾传》:“调池州教授,需次六年。”
㈡nuò 〔通〕通“懦”。懦弱。《战国策·秦策二》:“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
㈢ruǎn 〔通〕通“软”。柔软。《考工记·弓人》:“薄其帑则需。”
需-金瓶梅字典
需
xū 《广韵》:卦名。 相俞切 遇合三平虞心
①通“须”,给用,需要。权与桂姐为脂粉之需。(十一10下8)
②索取。 他家拿出些酒食来管待小的,小的並没需索他的。(六九16上7)
需-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