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佚)是什么意思
失同佚-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失同佚
失音yì。失的本义是丧失,丢掉。《说文》:“失,纵也。”段注:“失,一曰捨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失又有奔逃;佚乐,闲散义。《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卹(xù)若失,若丧其一。”(天下的马有天生的材质,举步舒缓时,好象有什么忧虑;飞快地奔逃,好象忘掉自己。卹,忧念。一,指马体。)《荀子·哀公》:“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华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鲁定公向颜渊问道:“东野华这个人善于驾车吗?”颜渊回答说:“擅长倒是很擅长了,他的马恐怕要逃跑了。”)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不佚乐闲散,对待别人谦恭又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会有好兄弟。)《汉书·杜周传》:“……近谄谀之人而远公方,信谗贼之臣以诛忠良,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虽无变异,社稷之忧也。”(接近献媚阿谀的人却疏远公正之士,宠信进谗言残害百姓的奸臣,却诛杀忠良,贤明杰出人物在民间散佚隐居,大臣们怨恨不被重用,即使无意外的变故,也是国家的忧患。方,正。以,用。)“奔逃,佚乐,闲散”义,后来加义符“人”写作“佚”。
佚通逸-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佚通逸
佚音yì。佚和逸上古同属喻纽质部,同音通假。佚的本义是弃用,隐遁。《说文》:“佚,佚民也。”《字彙》:“佚,隐遁也。”通逸。奔跑,逃亡;安逸,安乐,闲逸。《荀子·宥坐》:“其洸洸乎不淈(gǔ)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那东流之水威武雄壮的样子奔涌而不枯竭,就好象“道”一样;假如决堤使水外流,它应奔逸发出大的声响,奔流到百丈深谷毫不畏惧,就象“勇”。淈,枯竭。)枚乘《七发》:“马佚能止之,车覆能起之。”(马如受惊奔跑能拦住它,车翻了能扶起它。)《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用自己接近战场等待敌人远道而来,用安逸休整等待敌人奔走疲劳,用饱食等待敌人的饥饿,这就叫掌握战斗力。)《孟子·尽心上》:“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用使百姓安逸的主张役使百姓,即使劳苦,百姓也不怨恨。)
佚通轶-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佚通轶
佚音yì。佚和轶上古同属喻纽质部,同音通假。佚的本义是弃用,隐遁。通轶,超过。贾谊《新书·劝学》:“今夫子之达佚乎老聃?而诸子之才不逮荣跦,而无千里之远,……”(现在先生们达到的程度,超过老子了吗?然而门人学者们的才能不及老子的学生南荣跦,又不必象他走千里远的路去请教,……南荣跦,老子的弟子,事详见《庄子·庚桑楚》。)鲍照《芜城赋》:“故能奓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kū)濬洫,图修世以休命。”(因此能比秦代规模还完备,超过周代的建制,建造高墙,挖掘深深的护城河,目的在于长久传世,永远安乐。法、令,这里指城市建设的体制。刳,挖掘。濬洫,深沟。休,美好。)
轶通佚-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轶通佚
轶音yì。轶和佚上古同属喻纽质部,同音通假。轶的本义是超车。《说文》:“轶,车相出也。从车失声。”段注:“轶,车之后者突于前也。”《广雅·释诂三》:“轶,过也。”通佚,或逸,散失,散佚。《史记·五帝本纪赞》:“《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尚书》残缺已经时间很长了,它散失的内容常常在别的著作中出现。)《史记·伯夷列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孔子说:“伯夷、叔齐目的在于求得仁,而得到的正是仁,他又怨恨什么呢?”我对伯夷兄弟的志向深感同情,看到他们散佚的诗似有怨意,可真令人感到诧异了。引文见《论语·述而》。轶诗,通佚诗,指《采薇歌》。)《史记·管晏列传》:“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已经看到了管仲、晏婴所著的书之后,很想详细地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里只讲他们的佚事。)
佚-古代汉语字典
佚yì△
【释义】:
①隐逸。《说文》:“佚,佚民也。”《论衡·异虚》:“继绝世,举佚民。”②走失,散失。《吕氏春秋·仲冬》;“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诘:问。)《论衡·案书》:“得佚《春秋》三十篇。”③逃走,奔逃。《公羊传·成公二年》:“顷公用是佚而不反。”(顷公:齐顷公。用是:因此。反:返回。)《韩诗外传》卷二:“造父无佚马。”④放纵,无节制。《吕氏春秋·侈乐》:“且夫嗜欲无穷,则必有贪鄙悖乱之心、淫佚奸诈之事矣。”⑤安闲,安逸。《韩非子·心度》:“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论衡·自纪》:“身尊体佚,百载之后,与物俱殁。”⑥美丽。《吕氏春秋·音初》:“有
氏有二佚女。”⑦通“迭”。更迭,交替。《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弟兄三人,佚宕中国。”(佚宕:交替为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四夷佚兴。”
佚-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佚yì
【中古音】:
【上古音】:
夷質切
【通假字释义】:
喻質開四(余質) 佚民也。一曰,佚,忽也。
【正字及释义】:
迭 dié
徒結切 定屑開四(定質) 更替,輪流。
《穀梁傳·文公十一年》:弟兄三人,佚害中國。〔《釋文》:佚,猶更也。鍾文烝補注云:佚即迭字,故訓更。〕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晉、秦、楚〕四國佚興。
快 tū ㄊㄨ 他骨切 定没合一(定物) 忽忘,忽略。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業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
泆 yì
夷質切 喻質開四(余質) 放蕩,放縱。
《漢書·刑法志》:至乎穿窬之盗,忿怒傷人,男女淫佚,吏爲姦臧,若此之惡,髡鉗之罰又不足以懲也。〔顔師古云:佚,讀與逸同。〕
軼 yì
夷質切 喻質開四(余質) 超過。
《文選》鮑照《蕪城賦》:才力雄富,士馬精妍,故能奓秦法,佚周令。〔李善注引《聲類》云:奓,侈字也。軼,過也,佚與軼通。〕
懿 yì
乙冀切 影至開三(影脂) 美,美德。
《楚辭》屈原《離騷》:望瑶臺之偃蹇兮,見有
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
逸 yì
夷質切 喻質開四(余質) 逃亡。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令之還師而佚晉冠。
《公羊傳·成公二年》:佚獲也,其佚獲奈何,師還齊侯。〔《注》:已獲而逃亡也。〕
《漢書·外戚傳下》: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顔師古云:佚字與逸同。〕
佚-难僻字字典
佚yì
【同音字】:益
【释义】:
①散失。如:佚书
佚名
佚事。亦作“轶”、“逸”。②安闲。如:佚乐。③放荡。如:佚游。④超过。如:佚群。
佚-通假字小字典
佚yì
夷质切(以质开三) 喻质入
散失;放荡。《说文通训定声》:“佚,佚民也。从人,失声。假借为詄,又为逸,又为泆。”
通“逸”yì 夷质切(以质开三) 喻质入 安逸,安乐。〔按;汉石经《尚书》“逸”作“佚”。〕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孙子兵法·军争》)——用我
军的接近战场等待敌军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休整等待敌军的疲劳困乏。
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史记·李将军列传》)——他的部下也安逸快乐,都乐意为他而死。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那大地承载了我的形体,用生命使我劳苦,用老年使我安逸,用死亡使我安息。
佚-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佚yì
【释义】:
①
〈文〉隐居遁世
佚民。→②
散失;失传
佚书|佚事|佚闻|佚名|亡佚。〇③同“逸”④。
佚-汉字异读字典
佚
㈠yì ①散失;弃置。如:佚书。②通“逸”。《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③过失。佚罚:因犯过失而受到惩罚。④放荡。《汉书·刑法志》:“男女淫佚。”⑤美。佚女:美女。⑥姓。春秋时郑有佚之狐。
㈡dié ①〔通〕通“迭”。轮流;更替。《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四国佚兴。”②〔引〕佚宕,亦作“佚荡”。洒脱;不拘束。梁简文帝《玄虚公子赋》:“任文林而佚宕。”《汉书·扬雄传上》:“为人简易佚荡。”
佚-金瓶梅字典
佚
yì 《广韵》:佚乐。 夷质切臻升三入质以
放纵。 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一百16下11)
佚-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