珱(珱)是什么意思
珱-古文字通假字典
珱
(盍匣xie)讀為協(盍匣xie),雙聲叠韻
殷墟甲骨文有劦字,亦作珱,學者多讀為協。此字或作祭名,《合集》二七八四:“貞:翌甲珱自上甲衣,亡
,七月。”《合集》二三一二〇:“丁丑卜,行貞:王賓父丁珱,亡尤。”《合集》三四六一五:“丁未貞,
歲于劦冓。”《屯南》九二二:“甲子卜,其酒,劦日大乙,其
于祖乙。”《粹》二九八:“癸卯卜,貞,王賓武丁奭妣癸,珱日亡尤。”徐中舒師云劦从三力作
,
本象原始之形,从三力故會合力之意。《説文》:“劦,同力也。”又:“協,衆之同合也。”《玉篇》:“協,合也。”或説協祭之協亦協合之義,此種祀典多在最後舉行,或同時聯合他種祀典一並舉行之。或説協祭即大合祭之祫祭。又甲骨卜辭多見“劦田”之辭。《合集》一:“……大令衆人曰珱田,其受年,十一月。”《合集》九四九九:“貞,隹辛亥珱田,十二月。”王襄《簠室殷契徵文》考釋第五篇謂“珱田”之珱為祭名,田為田祖。張政烺《殷契劦田解》重申王氏之説,並進而指出殷人珱田相當於周人的蜡祭,是索鬼神而祭之。《禮記·郊特牲》:“蜡也者,祭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合集》一稱十一月,周十二月即殷十一月。又卜辭有“珱風”,《合集》一四二九四:“東方曰析,風曰珱。”《合集》一四二九五:“貞,帝(禘)于東方曰析,風曰劦,叅年。”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謂“珱風”即“協風”。《國語·周語上》:“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又《山海經·北山經》:“母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曰掭。”《説文》劦字下引作:“惟號之山,其風若劦。”是劦、協、掭字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