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刍

刍(芻)是什么意思

  • 刍-古文字通假字典

    (耕匣xing)或説讀為經(耕見jing),叠韻,見溪匣旁紐

    《璽彙》三六二〇:“君。”子戈:“子誙臣。”《璽彙》:一九七九:“刍衍。”五六四五:“刍。”何琳儀説、誙、刍皆為姓氏,應讀為經。《廣韻》青韻:“經,姓,出何氏《姓苑》。”《通志·氏族略五》:“經氏,見《姓苑》,晉太元中有經曠,撰《還冤記》,望出范陽。”按《廣韻》徑韻:“,猿聲。”《玉篇》:“刍,鄉名。在高密。”“”之或為地名。

  • 刍-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刍-古代汉语字典

    刍chú

    【繁体字】:芻

    【释义】:

    ①割草。《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荛:打柴。)又为割草的人。《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议]割草打柴之人的言论,常用为自己言论的谦词。张说《谏避暑三阳宫疏》:“臣自度刍刍,干不一从。”②喂牲口的草。《诗经·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孟子·公孙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后“牧”字指牧地。)又为用草喂牲口。《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又为吃草的牲畜。《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刍豢:泛指家畜。)③杀牲时垫的草把。《礼记·祭统》:“士执刍。”

    【说明】“芻”为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手持断草之意。参附录三。

  • 刍(芻)-汉语字源字典

    刍(芻)chú

    甲 金 

    甲骨文、金文的刍字,象一只手抓住两棵草木之形,表示用手拔草的意思。它的本义为拔草,又指割草。割草是为了喂牲口,所以刍专指喂牲口的草,又指用草料喂牲口,引申指食草的牲口,如牛羊等。

    [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谈。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又作“刍议”。

    [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

    [刍豢]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牛羊食草为刍,犬豕食谷为豢。也指供祭祀的牺牲。

    [刍灵]茅草扎成的人马,古代殉葬用品。

  • 刍-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刍chú芻

    【释义】:

    〈文〉①割草刍荛(割草打柴)。→②牲畜吃的草反刍|刍秣(草料)。→③谦辞,称自己的(言论、见解等)刍言|刍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