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鞭)是什么意思
鞭-古文字通假字典
鞭
(元幫bian)讀為偏(真滂pian),幫滂旁紐,真元旁轉
《珍秦齋古印展》二:“左鞭司寇。”裘錫圭釋文謂鞭讀為偏。《璽彙》所收三晉印有“文
(臺)西彊(疆)司寇”(〇〇七九)、“左
(郭)司馬”(〇〇四四),“西疆”、“左郭”之文例與“左偏”相近。便、扁聲字多相通。《説文》鯾字或體作鯿。《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媥姺徶嶣。”媥《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上林賦》皆作便。《老子》:“偏將軍處左。”“左偏”即左副。
鞭-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鞭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鞭-古代汉语字典
鞭biān
【释义】:
①皮鞭,鞭子,赶牲畜的用具。《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木兰诗》:“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又为刑具。《尚书·舜典》:“鞭作官刑。”《国语·鲁语上》:“薄刑用鞭扑。”[鞭策]赶马的皮鞭和竹杖,比喻勉励,督促。陆游《自勉》之二:“旦暮勤鞭鞭。”②鞭打。《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马不出者,助之鞭之。”又《庄公八年》:“鞭之,见血。”③竹的地下茎。苏轼《东坡八首并序》:“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鞭-古代汉语字典
鞭fú△
【释义】:
古代车上的铺垫物。《列女传·霍夫人显》:“作乘舆辇,画绣絪鞭。”
鞭-常用古汉语字典
鞭biān
【释义】:
[名]鞭子。宗臣《报刘一丈书》: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动]鞭打,敲打。《左传·庄公八年》:鞭之见血。李白《赠友人》:廉夫惟重义,骏马不劳鞭。
鞭-常用字详解字典
鞭biān
从革便声,形声,
,18画。①鞭子
鞭杆|鞭梢△皮鞭|马鞭。②鞭打
鞭策|鞭笞|鞭挞。③古代兵器之一。铁制、有节、无刃
钢鞭|竹节鞭。④形状细长似鞭子的东西
教鞭。⑤特指某些畜类或兽类的阴茎
鞭花△鹿鞭|牛鞭△三鞭酒。⑥成串的小爆竹
鞭炮△一挂鞭。
〈辨〉鞭字从革,鞭身为革制◇注意:鞭炮不要写作编炮。
鞭-敦煌俗字典
鞭biān
S.462《金光明經果報記》:“遭杻履械,鞭撻狼藉。”敦研004(2-2)《優婆塞戒經》:“以苦鞭靼(撻),枷璅押額。”
P.2717《碎金》:“鞭揮
:所麥反。”
S.328《伍子胥變文》:“今既天下清太(泰),日月貞明,玉鞭齊打金鞍,乃爲歌曰:……”
鞭-汉语字源字典
鞭biān
金
篆
鞭是一种用来驱赶牲畜的用具,古代也用作刑具,俗称“鞭子”。金文的鞭是个会意字,象人手持鞭子之形,又象以鞭抽打人身之形,故鞭字又可用作动词,有鞭打的意思。
[鞭策]鞭打,用策赶马。比喻严格督促以激励上进。
[鞭长莫及]鞭子虽长,不及马腹。比喻力量达不到。
[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鞭-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鞭biān
【释义】:
①
鞭子,驱赶牲畜的用具
马鞭|皮鞭|扬鞭|鞭鞘。→②
用鞭子抽打
鞭马|鞭尸。→③
〈文〉竹子的地下茎,有节,常做赶马的用具
竹鞭|鞭笋。
④
古代一种长条形有节无刃的兵器
九节鞭|钢鞭|竹节鞭。
⑤
编连成串的小爆竹
一挂鞭|鞭炮。→⑥
形状细长像鞭子的东西
教鞭|鞭毛。⑦
特指供食用或药用的某些雄兽的阴茎
牛鞭|猪鞭|三鞭酒。
鞭-金瓶梅字典
鞭
biān 《广韵》:马策也。 卑连切 山开三平仙帮
①马鞭子。 西门庆在马上举着马鞭儿。(四七8下9)拿马鞭子下手打了二三十下。(八2下5)
②牲畜阴茎。 我见他常时落下来好个大鞭子!(六八20上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